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一段猪小肠“炼成”海普瑞传奇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11月24日08:23

5月6日,海普瑞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48元的天价发行创下纪录。南方都市报记者赵炎雄摄

广州生物岛规划已经完成,但建设步伐依旧缓慢。符超军摄

李细华摄

“猪小肠”造就新一代中国首富李锂。CF P供图

  开篇语

  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信息化时代之后,将是生物化时代的来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计划用20年的时间,使生物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明确,生物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生物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四高特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具有全球统治地位,没有出现核心技术垄断,我国生物产业是唯一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不甚远的产业,科研差距5-10年。因此,中国生物产业是最有希望赶上国际快速列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生物产业市场已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

  在方兴未艾的生物产业发展大潮中,广东能否再次敢为人先、率先突破,为中国探路?近日,南方日报记者组成调研团队,走进广东星火企业、科研机构,走访权威专家和行业人士,把脉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利用生物资源,达到产业化目的,这就是生物产业。目前我国和广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两个领域。

  148元的天价发行、创纪录的6倍超募规模,李锂与妻子李坦创办的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普瑞”),一时间风光无限。

  一年能赚5亿元左右净利润的海普瑞,今年做的生意与1.8亿头猪的小肠有关:其主营业务是肝素纳原料药从猪小肠粘膜中提取肝素,加工成肝素粗品,然后加工成肝素纳原料药,再形成具有抗血凝作用的肝素制剂。李锂的生意在第三个中间环节。

  如今,海普瑞已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高纯精品肝素系列产品供应商。一个靠加工猪小肠提炼原料的生意如何成就中国市值最大的医药公司?

  定位产业中段敲开欧美医药市场

  深圳南山区高新技术园郎山路21号,以白色为基调的两栋海普瑞办公楼整洁而简朴。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量产肝素钠原料药基地。

  在1998年创立海普瑞时,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的李锂在肝素提纯方面已有建树。

  提取自健康生猪小肠黏膜上的肝素,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有效和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物,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中金公司的报告指出,其市场价值因为全球肥胖症发病人数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数量增长而持续上升,预计2010年全球肝素类产品市场将达到74亿美元。

  海普瑞取其产业链中段,从简单加工的肝素粗品中分离提纯以钠盐形式存在的肝素原料药,产品可直接作为标准肝素制剂的原料药。

  李锂夫妇始终认同,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线。在海普瑞的质量控制部门,每一个批次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谁领进来,谁完成,谁操作,都有将近400页、一寸厚的记录。原料药生产区内,人员进出、温度、湿度乃至气压都被严格控制。

  经过长达七年的努力,海普瑞在2002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通行证。“原料”和“原料药”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不仅意味着产品价值更高,也表示产品将以药品身份直接进入美国医疗市场。

  专注肝素业务领跑国际生产工艺

  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是海普瑞生产工艺技术始终保持国际领先的坚实基础。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饲养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都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有丰富的肝素资源,但由于中国生猪养殖比较分散,导致所生产的肝素粗品质量层次不齐。

  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素钠原料药纯化技术工艺路线,以公司董事长为首的研发团队自主开发出一套另辟蹊径的肝素钠提取和纯化技术。

  为保持和扩大技术领先优势,海普瑞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去年投入已超过7000万元,比2007年提高近5倍。

  难能可贵的是,海普瑞始终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涉足与公司主业无关、与经营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业务,专注于肝素。

  “专注首先意味着坚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气绥、不放弃;其次,意味着要经得起各种诱惑,特别是企业在顺境的时候,不头脑发热盲目投资。”海普瑞负责人表示,正是依靠专业化,海普瑞才能抓住市场机会,获得高速发展。

  如果肝素钠原料药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海普瑞如何应对由于产品类别单一所带来的风险?

  海普瑞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唯有持续不断地坚持研发投入,坚持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

  一线报告

  中国:全球第三梯队广东:全国位列第四

  据预测,202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3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已将生物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这场看不见的生物产业“战争”中,许多发达国家已重兵把守,步步为营。

  中山大学副校长、发改委生物产业政策制订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徐安龙教授介绍,在世界生物产业竞赛的跑道上,美国独占鳌头,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中国、印度、巴西处于第三梯队。

  中国已经意识到生物经济时代即将来临!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这将是中国启动新一轮生物产业发展的起始点。

  在这一轮重新洗牌中,广东准备好了吗?

  产业现状

  家大业大,竞争力不强

  在生物产业领域,国内业界普遍认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已成中国生物产业三足鼎立之势。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基础水平、整体实力较强,最明显特征是跨国公司多,这里是他们在中国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投资的中心;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科技资源丰富,基础研究实力强劲,是中国生物技术的研发中心。

  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多年来市场化运作相对成熟,成果的转化率较高,特别是近年来,以深圳华大基因为代表的高端研发机构的成长,珠三角已成为中国生物技术的重要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流通基地。

  调研中,不少专家学者认同广东的地位,但同时也已经意识到,广东在某些领域一直在下跌,是到了想办法“止跌反超”的时候了!

  在国内,目前广东生物产业发展水平约处于全国第四的位置,与长三角、京津唐有相当的差距,甚至落后于山东,近几年还有下跌的趋势,不容乐观。但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广东有地域和资源优势。

  在广东药学院产业处处长林华庆教授的眼中,广东的生物医药是家大业大,但竞争力不强。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但本土企业产值不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制药产业产值近年从全国老大掉到第三。同时,最早开始市场化运作的广东到目前为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明星企业不多,大型跨国企业落户更少,单季销售额超100亿元的“超级重磅炸弹”几乎没有,与庞大的市场份额根本不相匹配。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973首席科学家陈志强直言,广东政府在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没有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无法与国家大战略紧密对接,生物产业领域普遍反映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思路不清,处于放羊状态。

  制度瓶颈

  研发与转化“两张皮”

  “为什么广州生物岛发展滞后、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一年内两位中心主任离职?”徐安龙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专家与官员的关系成了一个制约因素是“内行领导内行”,还是“外行领导内行”?是真正按照生物产业的规律来建设,还是把专家当花瓶?这对于高技术含量很高的生物产业来说,是一道重要的选择题。

  在广东药学院院长朱家勇看来,广东生物产业发展中,制度瓶颈是最大的障碍。“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广东能否在生物产业领域先行先试,用改革来释放制度的活力?”

  从去年开始,广东花巨资全球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有不少就是从事生物产业研究的,如中大松阳团队的干细胞研究等。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改革数十年来传统保守落后的人才评价机制,怎样用改革来释放创造力,用制度来保障宽容,允许失败。

  也许一切归咎于制度有失偏颇,但制度明显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为止,广东甚至中国的生物产业都没有形成融为一体的产业链,研发与转化仍是“两张皮”。

  目前广东虽有不少高校、科研院所有较强劲的生物研发实力,但由于落后的评价机制、保守的激励机制,始终无法突破瓶颈,研发成果也只是实验室成果,无法与市场对接,离产业化更有距离。而研发成果如果不能及时转化,就会丧失市场机遇,迅速贬值甚至被淘汰,前期研究的很多投入也得不到应有回报。

  新策论

  政策组合拳打通产业“任督二脉”

  1.省政府牵头超常规制定规划

  建议广东迅速组建高层次的产业振兴领导小组,由省政府牵头、整合专家力量组成,建议广东以超常规发展的态度,尽快制订生物产业十二五战略规划和实施意见,抢占制高点。

  2.用改革释放活力,宽容失败

  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医药类国企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在高校、科研院校大力改革传统保守的人才评价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对接,形成一种理解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建议改革用人制度,从专家学者中选拔学者型官员去高新技术职能部门或开发区担任主要领导,以专业性来培育相关产业。

  3.培育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要以企业为主角进行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变以往科研经费投入方式,以企业、市场为中心来分配相关项目经费,设立更多科技攻关公共平台。

  继续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跟踪服务,避免引进人才水土不服。

  4.政府建立生物产业投资基金

  建议广东省政府加快建设生物产业投融资体系,设立生物产业化基金,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建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鼓励设立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基金投向生物产业。建议成立投融资平台,鼓励生物类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网友数星星

  海普瑞瞄准一段猪小肠走出了中国生物产业的星火之路,让国人看到了中国生物产业熊火燎原的未来。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广东乃至中国的生物产业仍然受到诸多机制体制的制约。

  国际生物企业为何钟情上海,蔑视广东?广州的生物岛发展前景如何?生物产业研发与成果转化“两张皮”的局面如何改变?克隆技术与转基因产品离我们还有多远?

  欢迎各位读者通过南方报网的互动平台拍转灌水,畅谈您对生物产业的看法。“网友数星星”将继续与您纵论生物产业的前景未来。

  高端访谈

  中大副校长徐安龙

  “产业投入产出与

  政绩挂钩

  ,不是好事”

  南方日报: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生物产业有何独特性?

  徐安龙:生物产业从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周期很长。例如制药,最快也要12-15年,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业也要两三年。

  但生物产业周期是一种可持续的长,是可以做成百年老店的,越老越值钱。正因为生物产业投入产出速度慢,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需要政府超常规的培育,要耐心地等待产业成果的出现,一定要政府集中精力长期培育。

  南方日报:对于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政府对此的重视投入往往与官员任职期间的政绩挂钩,对此你怎么看?

  徐安龙:中国生物产业做不大的一个原因,就与现在的干部任期制、没有持续的投入有关。一个地方官员要领导生物产业,至少要有十年的任期,否则就做不成。生物产业的长周期、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性与我国行政体制中主导官员任期5年是一对矛盾,将生物产业的投入产出与官员政绩挂钩,这对生物产业不是一件好事。

  南方日报:相对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中国的生物产业是不是最具备冲上世界一流产业的条件?

  徐安龙:新能源和生物产业两个方向是我国未来有机会占据世界制高点的方向,研发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大,而且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从未来的经济贡献来说,有机会成为支柱产业。

  南方日报:广东不能错过这一轮发展期了。

  徐安龙:中国赶上了生物产业真正在全球腾飞的黄金期,西方国家交学费的时期已经过了,现在可以踩着前人失败的经验前行。没有哪个国家处于统治地位,没有出现核心技术的垄断,随着中国近十几年来在生物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技术,如中药现代化等,中国掌握的核心技术也不会少。即使现在起步,核心竞争力也不会完全受制于别人。

  南方日报:站在全国来比较,广东生物产业有何优势,有何短板?

  徐安龙:广东的短板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三个环节衔接不紧密,政府的扶持方向过于分散,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跨国企业不多,明星企业不多。

  但广东生物产业的优势也很明显,市场广阔,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级基地发展较好,南药、海洋生物和研发服务等领域是很有特色的。

  南方日报:像华大基因、海普瑞这样的企业成长非常迅速,华大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科学服务中心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

  徐安龙:这两家企业都在深圳,珠三角生物医药研发人才培养主要在广州,创业在深圳,怎么样让两个中心更好对接,让产业更快成长,这需要有机制来调动。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