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走出物价迷局 谁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11月24日11:01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发改委昨天(23日)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让物价保持稳定,这是发改委两天之内第三次发出对物价调控的强力信息。而就在昨天凌晨,北京市政府官员来到市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探物价真相;也是在昨天,上海市开始部署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 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

  追问:谁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

  重拳出击,上下联动,抑制物价上涨的组合拳稳健发力。而如何让政策对症下药?重拳应该打在哪里?组合拳怎样取得最佳效果?今天(24日)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走出物价迷局》,记者对话多位业界专家,为您一一解惑。今天(24日)来看第一篇,《谁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采制:中国之声记者王娴。

  姚景源:因食品、大宗农商品上涨造成

  歌曲《中国价》:物价高,物价涨,工资想跟上物价涨,物价高,物价涨,工资跟不上物价涨……

  一首被网友热捧的《中国价》,饶舌的说唱让人不得不紧盯着字幕,可“涨价”二字还是让不少听者觉出自己生活中真实的压力。

  怎么涨价了?很多人已经记不清最近什么时候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涨价已经切实发生在生活的很多个角落。摆放在超市不同货架、商店不同楼层,不同市场,甚至来自不同省份的商品,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涨”得如此步调一致?在采访中,多位经济学者和业内专家给出了统一的答案,这一轮涨价的多米诺,第一张骨牌叫做“大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用数字详述了它在“涨价”中的分量。

  姚景源:比如说我们十月份CPI是4.4,4.4当中有3.25是食品上涨造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现在物价上涨,73.9%的因素总水平上涨,是因为食品、大宗农商品上涨造成的。

  探究:大宗农产品涨起价来十分“给力”

  的确,涨价舞台上几大反派主角“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甚至“苹什么”、“糖高宗”,都从口入。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31种受监测食品近八成价格上涨。而不上饭桌的服装涨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也把源头直指原材料——农产品。

  孙淮滨:今年无论是棉花、还是化纤,价格上涨幅度特别大,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这样作为终端产品,上游原材料涨了,他要是不涨,就很难消化成本压力。

  大宗农产品,生活中最稀松平常,涨起来却十分“给力”。作为此轮涨价的“第一张多米诺”,产量、范围都决定了它并不是轻飘飘最易倒的那一张,推倒它的力量必然强大。谁是推倒多米诺的那只手?物以稀为贵,这是涨价最简单的逻辑——供求矛盾,然而当农业部给出了秋粮连续7年增产丰收的权威数字,“供求紧张”的声音自然大不起来。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股助“涨”的力量,各有各的模样。

  劳动力"比价关系"是撬动高价第一杠杆 助涨推力在于货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巴曙松表示,劳动力“比价关系”是撬动高价的第一支杠杆。

  巴曙松:工业的城市的、非农产业的收入上升,成本上升,它会带动农业产业的上升。农民劳动力,如果城市的打工收入上升,同样一个公司的成本实际也会上升,你不如说在农村农忙时节,请一个农民工,可能原先是20块30块,现在可能是50块80块,要不然他比价关系不行,就在城市打工也可以。 如果“比价关系”听起来不够直白,它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劳动力价格上涨”,而这个原因又能占多大比重呢?东南沿海“用工荒”的名词不是刚刚出现,“2000元月薪招不来送水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几年来的积累在今年突然爆发,人民币的流量才是背后隐形的大手。经济观察员马光远坦言,真正的助涨推力在于货币。

  马光远:这一轮价格上涨绝对是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的,找不出第二个敌人。大家为什么只会去投机啊,投机风为什么这么强,就是担心钱放在银行会贬值。

  叶檀:热钱和负利率预期不改变 通胀压力难以消解

  我国政府金融方面的动作似乎也印证对货币力量的强调,央行今年以来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说,热钱和负利率的预期不改变,通胀的压力难以消解。而在她看来,除去货币投放量,流通环节的制度在让价格翻番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叶檀:其实我们的市场被分割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市场,而不是全国统一性的大型市场,使得我们的物流成本特别高。我们现在可以开通绿色通道,将来怎么办,包括中间层层设关卡。

  韩晓平:流物成本占商品价格比重大 能源价格成涨价之源

  此前有媒体实地跟踪调查,一斤香菜从田间割起时成本是7毛7分钱,一路运输流通后到达城市的超市,价格可以滚到8块钱。蔬菜的涨价之路只代表物价上涨的一个侧面,物流成本的确是商品价格蛋糕中不小的一块。说到流通成本自然又会想到一直高歌猛进的油价,中国能源网总经济师韩晓平就把能源价格看成涨价之源。

  韩晓平:油价上涨,柴油价格上涨以后,整个煤炭运输的价格也在急剧地上涨,煤炭价格的上涨又推升了电力、热力等等价格的上涨,它是一种连锁的相关的,这肯定会反映到所有农产品,这样的一个上涨进一步波及到食品、生活方方面面。

  姚景源:治理通货膨胀要打组合拳要全方位

  涨价成了众矢之的,推“涨”者听起来也并不单一。涨价的多米诺到底是单线程的击鼓传花还是“涨”声响起的一哄而上?

  谁是涨价的第一张多米诺?“大宗农产品”这个清晰答案得出之后,货币流通、劳动力价格、制度成本、能源价格都成为专家口中有理有据的涨价推手,除此之外,所谓“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蔓延的涨价预期、流入的资金炒作,都是不能回避的涨价推手。姚景源说,想在这些原因中分个主次高下,并不简单。

  姚景源:现在物价上涨是一个综合因素造成的,目前要治理通货膨胀,也不能单独从某一个因素下手,还是要打组合拳,要全方位。所以你看国务院刚刚出台16项重大措施,来综合解决问题。 本月20日,国务院16项措施平抑物价,立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保障化肥供应还是发放临时补贴,“16条”各有侧重,在专家看来,“短期对策”和“行政措施”是两大标签。奏效,或许是眼下物价高涨面前最紧要的诉求,经济评论员马光远说,从这一点来说,政策的主导是及时的。

  马光远:肯定短期内能起到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16项措施来看,一些问题提取出了一些明确的举措和指标要求。

  而在16条之外,还有更多的期待。财经评论员叶檀也指出了行政短期措施之外,长期措施可能的方向。

  叶檀: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发行体制,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然后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机制,能够消化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CPI涨幅成最引人关注数字之一 通胀压力让物价成百姓最关心国家大事之一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此刻政策核心并不让人意外,而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也曾经战胜CPI超过20%的难关,在采访中,不少专家用“阵痛”、“瓶颈”来形容此时的通胀压力,以信心度过,未来还有空间。中国能源网首席经济官韩晓平说,抓住当下的压力和契机,改革不可因噎废食。

  韩晓平:应对的关键是要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因为一旦停摆下来以后,带来的问题就更多了,我们应该积极地捋顺这些价格,当价格捋顺之后,我们也会使一些热钱不必过多地挤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来说,现在必须要进行这种结构的变化。

  4.4%的CPI涨幅成为这个月中国最引人关注的数字之一,通胀的压力让物价成为百姓最关心的国家大事之一,多重压力推涨,政策见效还需时间检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面对眼前的物价上涨,平常心态是紧急措施下的必须。

  巴曙松:进入温和物价上涨阶段,这个判断我认为可以做得出来。现在还处于后危机时期,全球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告别了一个低物价的时期,而且进入到一个温和的非常正常的物价上涨时期,要有平常的心态。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