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一只南瓜讲述“农超对接”喜与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12月03日01:27
  产地1角/斤的南瓜,运到大城市后的终端零售价可以达到1元/斤。“杀价”的任务落到了“农超对接”的身上。

  “中国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农超对接",未来五年农产品直产直销占比有望翻倍。”昨日,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常晓村在一场小范围吹风会上透露。

  “农超对 接”,就是将生鲜食品直接由田间地头直销超市。由于省去了众多物流中间环节,超市反而有余地给出比中间商更高的收购价,农民由此获益更多。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超市买到价格更实惠的农产品。

  这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流的流通方式,目前在中国也起到了平抑物价的效果,但依然面临着尴尬。

  比如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供应端、税务、进场费等壁垒。

  据商务部监测,上周(11月22日~28日),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3.50元/公斤,较前一周回落5.9%,较11月初回落9.1%。

  促进蔬菜产销衔接的举措功不可没。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显示,北京市加强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海南等地蔬菜主产地的合作,形成稳定可靠的生产货源。上海市积极探索“产销直供”模式,加强与专业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对接合作。

  “在山东只卖1角/斤的南瓜,运到北京的农贸市场却要卖到1元/斤。主要的加价环节在于流通环节,尤其是从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的环节。”常晓村介绍,“由于农贸市场的摊位费几乎都在每月千元,这自然会分摊到菜价上。”

  在北京家乐福、物美等超市,《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在很多通过“农超对接”方式运来的特价菜窗口前,消费者排起了长队。

  2008年12月11日,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这项工作真正开始实施应该是在2009年初了。”常晓村对记者表示。

  效果可见,困难亦有。

  例如,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基本需求是规模化,保证不断档脱销,但我国农业生产环节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主,组织化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

  “农超对接”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与超市来谈论价格等细节问题,但中国仅有8.2%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组织,这个数字在美国是80%,在日本则是90%。

  “现在很多超市的进入门槛很高,要收取高额的费用,这对于众多农业合作社来说,是个很大的阻碍。”常晓村指出。

  此外,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各地自行制定的发票,无法实现跨区抵扣,增加了连锁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开展农产品经营的积极性。

  各地已经开始摸索解决之道。比如,重庆市国有流通企业所属的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对摊位费、进场费等相关收费降低30%。

  据悉,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农超对接”将扩大实施范围,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参与进来,这已经纳入明年工作重点。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