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这一次 政府真的希望股市上涨

来源:投资者报
2010年12月06日01:22

  这一次,政府真的希望股市上涨。我很不喜欢这个观点,但是,认真想过以后,我还是得这样告诉你。

  我不喜欢,是因为我相当反感我们什么事情都不得不指望政府,在内心深处,我更希望看到人们靠自己,争取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和自由。我之所以又不得不得出上面的观点,是因为在中国,如果政府不真的、主动地推动事情的发展(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推动它自己的退出),好的结果还真是难以指望。

  不只是因为《人民日报》已经连续发表两篇力挺股市的文章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事情都逼着政府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以股市的成长为契机,推动中国个人金融资产扩大,从而带来新一轮发展。

  我在这里借用一下时下非常流行的“池子”的比喻,来阐述我的道理。

  中国过去一直有两个池子用来存放钱,一个是财政部(古时候我们叫它国库),一个是银行(间接融资市场)。现在需要第三个,股市(直接融资市场)。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之前不是?股市也有二十年了。那是因为之前一直在搞“试验”,而且银行那个池子还在运转。现在,银行和财政这两个池子都不管用了,蓄水调节的功能已经基本失灵了,所以股市的功能凸显出来了。

  先来看看“府库”里的情况。每年我们的政府会以官方口径从全民创造的“GDP”中提取四分之一强(比如今年会有8万亿元人民币),这笔钱会存在银行(我不十分确认是不是都在央行)的财政专户的户头上。

  按说,这笔钱的多少也是可以调节的,比如当人民困难时,政府应该减点税以“休养生息”;如果人民认为政府应该多做点事情时,政府可以“申请”向人民多要一点钱以完成人民交办的任务。但是现在,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的。

  政府不愿意减少从公民那里收来的税,因为它要最多供养1个亿的官员、最少也要养3000万的官员(关于这两个数字,社会有识之士一直在猜测,但我不知道政府会选择哪个答案,如果是前者,人员数量显然太多,如果是后者,那么人均占有的财富又太夸张)。

  很明显,财政这个池子里的水只能多不能少,那么,它原本可以起到的“调节作用”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明君贤主让利于民的故事,就很难在现实中感受了。

  再来看银行这个池子。教科书里把吸收存款再以此放贷经营的银行机构称作“间接融资市场”。其间接之意就是指存款人“不直接”把钱借给用钱的人,而一定要通过银行这个机构。

  历史上,中国是有民间融资的,山西票号就是。但是,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民间金融机构就都被取缔了,而且如果再有人搞“吸收民间储蓄”的话就会被以“非法集资”的罪名予以打击。

  中国的银行的金融功能一开始时没有发挥,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财政部门的“出纳”。而当时,中国人也没多少钱可以存。但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银行里的钱越存越多,现在余额已经有60万亿之多了。从数量上看,这个池子显然要远远大于财政那个池子,它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已经举足轻重了。

  稍微想一下,我们都会同意,国人的钱基本上都存在这两个池子里(当然放在一些部门“小金库”、企业保险柜或者埋在贪官家床底下和普通人手里的现金会不在此列)。

  这两个池子出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向市场上创造了过多的货币,以至于带来了越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个问题的根子又在于财政和银行传统上作为政府的“会计和出纳”,一直非市场地运营。无论是政府直接投资、花钱办大事,还是运用各种名目、以政府自身、或者它的融资平台公司、再或者是国有企业向银行大量借钱投资以求得经济增长,都因过程中过低的效率和过大的浪费而形成了货币的“溢出”。

  如何理解,其实也不复杂,当年形成的GDP如果是虚高(因为它真实的价值没有实现),但却发行了对应数量的货币,那么货币量就超出了价值量。时间长了,社会上累计的超发货币就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也不是没有治理的办法。投资者都会对政府可能采取的收紧银根的做法非常担忧。是的,提高利率、或者采取数量化收紧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让钱流回到银行。但是,这么多的钱回到银行、再存上个定期存款,那岂不是逼得政府再把它“花(投资)”掉吗?恶性循环。

  因此,政府需要再开辟一个池子。那就是“直接融资市场”,简单地说是股市,其实这一概念要大很多。股市、企业债市、国际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再扩大、大宗商品市场等等。这样说来,政府需要这个池子,需要金融市场扩大。

    人民日报两周三次力挺股市 口头维稳仍未见效

    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发表三篇社论力挺A股,分析认为此举透露了管理层对维护股市稳定的坚定立场。单从A股表现来看则并不尽如人意。业内人士认为,“维稳”言论很难挽回市场颓势,关键还要看基本面和资金面。>>>详细

    人民日报“安慰”股市 发文后股市历史表现一览

    《人民日报》发表言论,尤其是连续发表言论时,目的在于传递政策趋向。尤其当股指处于明显高位或低位时,就会对市场起到比较大的心理影响作用。从文章来看,国家认为市场泡沫仍然处于合理的估值范围之内。 >>>详细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