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央行的调控手段让人比较困惑。上周五,在方方面面预期周末要加息的时候,央行却再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加息则一字不提,让人深感意外。
此次调控中,央行十分偏好使用数量型工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对货币型工具(加息)却格外慎重,走的路数有点怪。
打个比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直接控制贷款数量,拦蓄流动性洪水;而加息则是通过提高资金使用的成本,削减流动性泛滥的内在冲动。前者是治标,后者是治本。前者是不管流动性往哪个方向动,反正“不让动”;后者是利用资本逐利的特性,让资本自身“不愿动”。
从表面看,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造成的,但“货币超发的同时维持低利率,从而造成资金使用的成本过低”,才是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任何事情只要推向极致就容易看清楚:假设现在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0%,流动性还会泛滥吗?还会通货膨胀吗?肯定不会。所以,适时适度加息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但央行只在10月份象征性地加息0.25个百分点,再也没有下文。倒是频频祭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大旗:1个月内连续提高3次,颇有慌不择路、急不可耐的味道。
按说央行了解的情况比一般经济学家和老百姓多得多,上述道理央行也比我们更明白,那么为什么还对加息讳莫如深?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的分析一针见血。他说:“存钱的人想加息,但借钱的人不想加息。”存钱的是老百姓,借钱的主要包括国企、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谢国忠认为,央行想“让大家把钱留在银行里,对当前该不该加息这个问题,现在是允许大家讨论的,各方都来表达意见和观点。这样做,是把科学变成八卦,让老百姓糊涂。”他指出,现在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价格稳定,加息才能消除不稳定因素。现在的政策还不到位,还在拖延与博弈。谢国忠痛心疾首地呼喊:“等到老百姓去银行拿钱出来买大米,央行的愿望落空,可能他们才会急了。”
央行的主要使命是维持币值稳定,但实现这个使命,却要通过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拿加息来说,就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博弈。如中国的稳定(其实应该叫“适度紧缩”)与美国宽松的博弈,居民财富缩水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博弈等等。短期博弈的结果一定是握有话语权、决策权的一方胜。如加息博弈中,“存钱的”拗不过“借钱的”;但长期博弈的结果一定是价值规律胜,早加息晚加息,早晚都要加息。但晚加息一天,就能多一天使用居民的低利息资金,这么“便宜”的事情不干是傻瓜。有关方面可能就是这么想的。
现在证券市场麻烦了,纠结了。本指望上周末加息,靴子落地,一了百了;现在可好,旧靴未落,新靴又悬。什么时候加息?会加多少?大家分头找“北”吧。
作者:兰恒敏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王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