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年会2011:预测与战略”于2010年12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以下是搜狐财经发回的报道: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博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何东表示:“人民币‘走出去’是深化国内金融改革重要的催化剂。”
2010年12月17日,《财经》年会“2011: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何东在“深化中国金融改革”一节发言时表达了上述观点。何东指出,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是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展和国内人民币市场发展,可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价值发现的效率及促进产品创新。再者,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和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需要充分认识和积极管理。
何东认为,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对美元过度依赖的系统性风险很重要。在2008年年底至2009年金融危机高潮期,亚洲贸易多以40%、50%速度下降,全球贸易也飞速下降。这与当时出现的“美元荒”现象很一致,在美国银行、欧洲银行的美元流动性出现非常紧缺的状况下,从本质上看,“对贸易融资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因此,出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考虑,何东认为,“分散储备”非常必要。他分析,中国具有高储蓄的特点,对外持有债券的经济体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帮助降低海外资产的外汇风险”。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使这些资产以人民币计值结算成为可能。
谈及人民币国际化,普遍看法认为,让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即长投寸。但何东认为,让外国人用人民币借债,即短头寸,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我们对外债券用人民币计算”。他举例称,中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如果走出国门的资产能以人民币计值,对中国保持自己的外汇资产是值得考虑的方式。
何东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金融机构崛起于国际舞台,为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际客户群,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国内金融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财经》年会由《财经》杂志、《财经网》主办,自2004年开始举办以来,每年吸引大批高级政经官员、国际组织要员、企业领袖以及中外知名经济学家积极参与,聚焦来年的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时事热点,精确解读国策趋势,积极探讨产业前景,被誉为关于中国经济走向最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国际思想交流盛会。
何东认为,商业银行进行项目融资以及中国企业在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是人民币投资的重要载体。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和中国资本走向国际的过程,以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才能使海外的人民币资产产生收益,以资本、投资带动贸易,才能使‘走出去’的人民币常驻海外,而不是立马掉头。因此,人民币进行投资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何东说。
何东分析,深化国内金融改革,除要继续完善金融市场的政策框架,还要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果要取得更瞩目的成绩,则需要一套“非常好的激励机制”。
何东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为中国金融机构加强竞争力提供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在亚洲和世界舞台上竞争,有利于中国金融机构学习和采用最先进的管理和金融技术,为他们提高效率和服务职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发展境外人民币市场还可以提高价格发现的效率,促进产品创新。何东分析,从历史经验看,英美银行和英镑、美元国际化过程,也是国际金融体系创新黄金期。从中国自身的经验来看,香港H股市场和境内A股市场并行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资金融通效率,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人民币谋求“走出去”不能忽视其中的信用及流动性风险。何东强调,银行在国外开设支行、本地借贷等业务需要注重其中的风险。银行资本准备必须吸收国外资产带来的损失。从宏观审慎角度看,监管机构可把银行负债表中的国际部分限制在一定比例内,或将增长比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抑或把贷款限制在银行资本的一定范围内。
何东说,假设人民币日后在境外流通达到了非常庞大的规模,那么外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的流动性“实际上也需要中国的中央银行来进行协助”。因此,他认为,当人民币在国外的流动变得非常广泛的时候,为人民币资金提供一个相继安排,就会变得很有必要。
“这种安排可以通过央行和国际机构进行直接交易的方式,或者通过他们本国的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互换方式来进行,”何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