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新华社拷问土地盛宴:出让金不是地方政府私房钱

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01月10日02:33
  据新华社上海1月9日电 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国土资源部负责人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揭示出2010年国内土地市场的一场“盛宴”。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监测数据同时显示,2010年,三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与“收”相比,土地出让金的“支”值得高度关注。

  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是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钱袋子”。按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12月下发的有关规定,土地出让收入应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其他支出(包括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等)。

  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有“猫腻”。比如,按有关规定,各地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但审计署去年11月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2007年至2009年,有22个城市的提取比例未达到要求,共计少提取达146.23亿元。

  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指出,土地收入不是政府手中的私房钱,它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财源。当居住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之时,如果过分强调土地收入而不愿为居民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源,则将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建议,对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的监管亟待进一步加强。

  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支柱。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增长43.2%。当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3.7%。业内人士此前预计,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把今后50年或70年的收益一次性收取、以土地为抵押物获取城市开发建设巨额贷款、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得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大量税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大“奥秘”。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财政”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过,一旦形成“过度依赖”,无疑将使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房地产调控难度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当前,既要增加土地供应以填补住房市场的供需缺口,又要防止地市“过火”,合理控制地方的“卖地冲动”。这是楼市调控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管理的一道难题。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表示,土地调控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增加保障房用地供应、不断提高其在供地计划中的比例,同时保持一定量的商品房土地供应。

  业内人士还建议,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症”还需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税权分配上会更加合理,抬高地价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将逐步消除,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逐步减小。
(责任编辑:王洪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