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蔚然成势,工业项目突飞猛进,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新兴产业风生水起……近年来,南昌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催生动力、增添后劲,经济发展实现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转型。
不走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的“弯路”
南昌县黄马乡凤凰沟景区,作为集生态农产、科普大棚、观赏茶园、科学养殖为一体的现代无公害观赏性农业旅游景区,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旅游观光的城市游客;蒋巷镇联圩万亩标准农田,整齐连片的稻田,郁郁葱葱;安义现代农业科技园,一畦畦蔬菜翠绿欲滴,三三两两农民在忙碌劳作……
可就在若干年前,南昌农业还一直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其根本原因在于投放市场的大多是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农副产品附加值过低。为此,南昌市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生米荞头、进贤黑芝麻、军山湖螃蟹、国鸿瘦肉型猪肉等一批特色农业企业的产品迅速走向海内外。
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医疗器械、建材、制药、针纺织业、光伏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这一核心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南昌工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集群产业挺起了南昌工业的脊梁。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南昌三次产业结构一直保持着“二三一”的排序,农业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地增强。如今的南昌经济,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催生动力、增添后劲,实现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转型。
从拼资源到拼智力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从拼资源、拼环境的资源竞争到拼技术、拼创新的智力竞争,近年来,南昌市把"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导向,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谋求先机,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轻盈”转型。
2009年初,《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市发改委、南昌社科院中标后,聘请省内、国内专家组成课题组开始攻关。11月,该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南昌市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研究与规划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江西赛维,南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一个缩影。全球科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江西赛维百世德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竣工试产后,电池模组项目投产不到8个月就创汇8000万元。目前,总投资500亿元的光伏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作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南昌L E D产业销售收入和企业新增数近几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服务外包这一国际新兴行业领域,南昌与北京等发达城市一道,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站在了全国领先行列。目前,南昌市低碳产业发展框架已经基本确定为做强光伏、L E D、服务外包三大低碳产业链,做优新能源环保电动汽车、绿色家电、环保设备、新型建材、民用航空和生态农业六大产业群。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南昌市还坚决取缔和淘汰技术含量低、能耗物耗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项目,促进清洁生产,重点控制电力、化工、造纸、制药、印染、冶金等行业污染。
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就如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新世纪以来,南昌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为外来投资企业的落户、建设、运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政府是城市发展的领导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与创新主体,担负着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重任,这也决定了政府在城市投资环境建设中必然处于规划、领导、指挥、协调的主导地位。跨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南昌依靠什么吸引外来投资企业落户?
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环境。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南昌市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2003年,该市开展了优化投资环境“服务年”活动,集中力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了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南昌市还设立了市、县(区)两级统一审批办证中心,在审批办证中心全面推行了首席代表制、行政委托制、承诺告知制、首问负责制、并联审批制和限时办结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机制,缩短办事时间。
优化投资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城市经济发展和投资企业获利“双赢”。这就要求政府不能把企业请进来就完事了,中间、后续的服务工作也要不断跟进。南昌市积极做好企业投资后相关服务工作,创新实施了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推进制度、问题协调制度、督查问效制度、信息共享平台制度,定时调度推进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问题;制度化、定期化征集各类企业关于投资环境的投诉、意见及建议,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让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在南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