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孙雷 董峻
2011年01月26日13:35

  打破粮食生产发展规律,走出“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之后,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否再续辉煌创造奇迹?是已经稳步站在了新起点,还是正在接近黄金增产期末端?

  金丝眼镜,常常面带微笑,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一派儒雅学者的气度。

  然而,他长期以来却是和 “

看上去很土”的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行走数十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很少真正脱离与“农”有关的岗位。“转来转去转过很多地方,但还是搞农业的时间长。”韩长赋说,沉浸“三农”这么久,除了机缘,更多的是感情。

  而今,作为中国农业部门的当家人,韩长赋面对的则是特别的压力与担当。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粮食安全。从全球粮食供求角度看,中国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1/4。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市场形势多变、通胀预期加重……中国粮食的全球比重和错综复杂的全球形势决定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关系中国乃至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

  处此多事之秋,中国的粮食生产却正在创造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的七连增。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首先一条,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要确保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个产量是必须的。”韩长赋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语气坚定地说。

  保证粮食安全,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国策。2003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任初始,便明确提出 “三个安全”的理念,即要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其中粮食安全位居首位。

  然而,即便是年产1万亿斤,对中国的需求来说也刚刚是“紧平衡”。更何况,人口增长拐点出现之前,中国每年人口自然增长都将在九百万到一千万人,每年城市人口增长、农民进城大数也在九百到一千万人左右,对粮食需求还会不断增加。

  由此,一个沉甸甸的战略命题越发凸显:在打破粮食生产发展规律,走出了“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之后,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否再续辉煌创造奇迹?

  粮食增减的另一端,还牵系着中国亿万农民的生活。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何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保障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这不仅关涉农民逐步过上更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也是中国能否真正民富国强的关键。

  这一切,都需要中国农业部门的最高决策者来回答。

  连续七年增产:偶然还是必然?

  2010年12月22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2010年预计粮食总产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岁末的好消息令人兴奋,然而这成果来之不易。按照韩长赋的说法,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这同时意味着,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七连增”,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而从历史经验看,中国的粮食生产周期一般为4〜5年,大体表现为“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而今,中国连续七年的增产已然打破了这一规律。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这是一种偶然、大自然的恩赐,还是背后自有另一套逻辑、偶然中的必然?现在各种极端气候、灾难不断,而农业至今似乎也没有真正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

  韩长赋:我们要承认,农业在整个经济环节和链条中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环节,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且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它要同时承担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产业都会面临的共同风险;另一方面是自然风险。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其他行业比较有一个显著不同,农业无论是搞种植还是养殖,是动植物生命整个发展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遭了灾,全年就可能遇到大麻烦。

  所以,农业的发展需要特殊政策措施的扶持,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稳定增产,难度确实是非常大的。

  粮食“七连增”,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建设,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说已经稳定地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

  而之所以能够实现连续七年的增产,连续四年产量破万亿斤,概括地讲,是政策的促动,科技的带动,行政的推动,市场的拉动。这些因素给农业的发展一个很好的环境,也是我们这几年积累的一个经验。

  《财经国家周刊》:您概括为政策、科技、行政、市场这四大因素,它们怎样构成了对粮食生产的合力作用?

  韩长赋:政策方面,“十一五”期间,中央出台并不断丰富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比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1300多亿元的负担。同时又建立对农民的补贴制度,良种补贴,粮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又有1300多亿元补充给农民。加法减法一起做,这一加一减2600多亿,政策力度非常大。

  科技方面,科技对粮食生产、对农业的贡献率在增加。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分别比2005年提高34%和1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2%,比“十一五”末期提高近5个百分点,基本上每年提高1个点。

  投入方面,各级政府的投入,企业的投入,也包括农民的投入这些年增加很多。

  市场方面,这几年,农产品价格比较好,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是很大的提高。

  《财经国家周刊》: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政府与市场对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两个指挥棒的作用?

  韩长赋:农民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主要是两个指挥棒,一个指挥棒就是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政策对农民有激励,他就增加生产,舍得投入。还有一个指挥棒就是市场价格,他种的粮食、农产品能够卖出去,并且能够卖到比较好、比较合理的价钱,能够抵消他的生产成本的增长。用我们概括性的话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的情况,就会去增加生产。

  《财经国家周刊》:您刚才提到的两个52%又意味着什么?中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什么样的历史阶段?

  韩长赋:两个52%,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标志着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农业发展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两个数字,应该说为未来五到十年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必须的底线

  “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之后,“粮食安全”这样一个更大的历史命题如影随形。

  总人口仍然在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更多转化为城镇人口已经是大势所趋,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区域供求矛盾突出,全球粮食供求变数增多……

  严峻形势下,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是否能够延续7年增产的辉煌?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向何处去?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保证13亿人吃饭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面向未来,韩长赋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年初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下来一个硬性数字,确保粮食产量一万亿斤以上。这是什么概念,为什么要保证这个底线?

  韩长赋:中央确定这个目标有多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要确保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个产量是必须的。首先一条,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

  《财经国家周刊》:必须?这个产量是供需略有盈余、供需恰恰正好还是?

  韩长赋:我们说的粮食基本自给,是一个“紧平衡”的概念,还有个别品种结构调剂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未来这种增势能不能继续保持下去,是不是仍然能够每年都保持在一万亿斤以上?怎样保障目标的持续实现?

  韩长赋:其实,产量停留在一万亿斤还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每年人口自然增长九百万到一千万人,每年城市人口增长,农民进城的人数也在九百到一千万人左右,我们人口在增加,城市化率在提高,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的需求,包括粮食需求也是增加的。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人口增长到高峰值这段时间,大概每年粮食净增长七八十亿斤,才能满足需求,或者使我们的消费水平不至于降低,这个任务很重。在中国,我们一直说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保证13亿人吃饭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

  我说我们有基础,有经验,有条件,当然有困难,同时也有信心。有几件事情需要坚持不懈做下去,加大力度做下去,加快进度做下去,我们就有保证。

  一方面,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现在的中低产田很多,这是旱涝受灾粮食生产容易波动的主要因素,但是它也有潜力。另一方面,大力提高科技进步,还要提高科技对于粮食增长和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到52%了,但是和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是低的,发达国家70-80%。

  同时,国家将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特别是13个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加强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财经国家周刊》:要种粮食首先要有耕地。中国正在加速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土地将会被转化为城市土地。在这样大趋势面前,怎么保证粮食生产?

  韩长赋:稳定农业,稳定粮食,必须得保护耕地,这一条,中央的政策、态度非常明确。我理解,保护耕地对于农业来讲,有一条“红线”和一条“底线”。

  “红线”就是我们常说的18亿亩耕地不能再减少,而且耕地质量要提高,不能再下降。一条“底线”,就是粮食的播种面积,16亿亩是一个底线,这方面需要各方面做好工作。中央的政策、态度,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非常有效的。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恐怕是你们永远的一个重要任务,包括未来这五年。

  韩长赋:我觉得“十二五”规划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农业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去努力地推动和落实。

  要把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大任务,抓住一条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第二个,就是努力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我们的中心目标。在现代农业发展、生产力建设上,主要是要提高三个“力”,第一个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二个就是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个就是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四化,即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此,要提供五个方面的支撑:政策、科技、投入、人才、体制五个方面的支撑,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多收了三五斗”,谷贱伤农的故事2010年并未在中国上演。然而,粮食增产,粮价上涨,这一看似有违市场价格规律的走势一度让很多人困惑。

  在韩长赋看来,本轮物价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农业丰收、粮食增产对治理通胀预期,保持物价,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韩长赋同时认为,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其背后逻辑在于: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民增收是关键一环;农民收入问题和粮食生产、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紧挂着钩,只有种地有效益,收入能增加,农民才能够更有积极性;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有利于农民增收。

  “在整个农业生产的推进当中,增粮和增收要统筹考虑。”韩长赋说。

  《财经国家周刊》:您提到,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中国农民收入构成是怎样的?怎样看待农民收入增加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韩长赋:现在农民收入四大块,第一块,农民家庭种养业收入,大体上占49%左右,第二块就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这一块儿大体占到农民全部收入的40%,这一块是农民收入增长最明显的。第三块叫转移性收入,包括国家给的政策补贴。第四块,就是财产性收入,这几年也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占比比较少,第三块大概占7%多一点,第四块3%多一点。

  2010年农业部提出来“两个千方百计”,一个千方百计是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在一万亿斤以上,第二个千方百计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6%以上。

  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福祉,关系到全面小康建设。我们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我觉得未来几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得增加老乡的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和粮食生产、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又是紧挂着钩的。只有种地有效益,收入能增加,农民才能够更有积极性。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在整个农业生产的推进当中,增粮和增收要统筹考虑。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都注意到,一边是种地种粮食,一边是外面打工,两个相比,后者似乎对农民更有吸引力。未来这种趋势会发生变化吗?政府会推动怎样的变化?

  韩长赋:总体来讲,种地的比较效益现在还是偏低,尽管农产品价格近期看好。

  从政府的层面讲,一个就是要制定扶持农民的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还有就是调控好市场,保证农产品能卖上合理的价格。

  从农民的角度讲,一方面希望政府和各个有关部门能帮助降低生产成本。包括实施“四补贴”,管住生产资料价格,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现在为什么推广农机?因为农机作业的费用在有的环节已经低于劳动力人工成本了。过去农民种田人工是不算钱的,只计算物化成本,现在因为有打工的比较,他知道一天出去打工能挣多少钱,反过来在家干一天农活这个成本就是多少钱,农民已经有这个概念了。另一方面,农民希望你帮他规避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同时农民希望在生产主要环节,政府能够提供深化的服务,特别是科技服务。

  

  韩长赋简历

  1954年10月生,1974年1月入党,1976年7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学位,研究员。

  现任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历任共青团中央青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吉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2007年1月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2009年11月任中共农业部党组书记,2009年12月任农业部部长。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