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伊始,当新股“三高”发行导致的破发潮挑动着市场的神经时,“新三板”的增资热潮亦在悄然地进行中。来自深交所披露的关于“新三板”的相关信息显示,包括凯英信业、诺思兰德、中海阳等7家“新三板”公司纷纷发布了定向增资方案。而据Wind统计,从2006年“新三
板”开板到2010年底5年时间仅有11家挂牌公司完成增发。PE/VC以及自然人股东热衷于“新三板”市场,其实并非没有原因。IPO新政推出之后,中小板、创业板离谱的“三高”发行,挂牌后的高估值所形成的巨额财富效应,应是创投基金与自然人股东跻身“新三板”的最大动力与催化剂。毕竟,如果成功实现转板,投入与产出比例将出现严重不对等的格局。
其实,无论是此前的三板,还是目前的“新三板”,转板成功的不乏其例。2007年7月,其时的三板公司粤传媒IPO申请获通过,并于当年11月份在深市中小板挂牌,粤传媒亦因此成为首家实现三板转板的公司。2009年7月,“新三板”公司久其软件招股后顺利在中小板上市,久其软件成为“新三板”首家成功转板的公司。继久其软件之后,北陆药业从被誉为创业板“孵化器”的“新三板”跳槽至创业板,无疑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创业板变成了亿万富翁的制造基地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此前挂牌的158家创业板公司中,居然批量制造了504个亿万富翁,平均每家产生3.19个,创业板制造亿万富翁的能量与潜力同样令市场咋舌。
尽管“新三板”发布定向增资公告的7家公司中因为资金紧张因素的大有人在,但创投基金与某些自然人股东瞄准的却是今后转板的可能性以及背后大幅增值的潜力。事实上,在今年1月14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中,证监会部署的工作重点第一项即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其中就包括“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这也成为“新三板”增资潮的一大推动力。
有了创业板造富的前车之鉴,更因为创业板某些公司存在突击入股的教训,“新三板”所出现的增资潮更应该引起警惕。实际上,“新三板”亏损公司诺思兰德的增资就很能说明问题。去年上半年,诺思兰德亏损111.68万元,每股亏损0.12元。就是这家诺思兰德,每股21元的增发价格居然还招来哄抢,有15家机构前往谈投资合作,意向资金高达8000万元,背后的真实意图不言而喻。
笔者以为,即使其中的某些“新三板”公司今后能够成功转板,但对于突击入股所形成的股份亦应该额外增加其锁定期。一来以增加这些财务投资者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二来也可以减缓其所持股份解禁后对股价形成的冲击力,三来亦是对其他后来者的一种变相警示。
管理层欲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就应该打破地方利益割据的局面,将各地诸如柜台交易等集中起来加强管理。就增资本身而言,“新三板”出现的增资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藏其中的投机利益链与腐败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