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民工荒”缺的不是人,是涨工资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11年02月28日17:02

  2011年,民工荒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春节刚过,各地频现民工荒,长三角、珠三角旧戏上演,郑州、武汉、重庆,中部、西部新角登场。为了解决民工荒,各地上演了不同形式的“抢人”大战。

  央视二套《对手》节目,近日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在演播室现场,红蓝双方就“今年的民工荒是不是暂时现象”、“高工资能不能留住农民工”等方面的辩题进行了交锋。

  民工荒是一种短暂现象,还是会成一种长期趋势

  红方(水皮,《华夏时报》总编):我觉得民工荒是一个拐点,不是短期现象。金融危机之后,民工荒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就是说民工荒现象会长期存在下去,可以低价供给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开始走向短缺。东莞就是这样。第二,不只是东南沿海,实际上内地城市招工也相当困难。第三,农民工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我小区里做保洁的阿姨就跟我说过,她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出来做保姆也就算了,难道还指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做这个吗?

  蓝方(王志安,财经评论员):13亿人口的国家难道还缺人吗?所谓的民工荒缺的不是人,是其他的东西。要考察农民工的短期和长期问题,一定要看宏观数字,不能看微观数字。宏观数字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还不到50%。一个国家要想完成城市化,也就是说城市的人口至少要占到总人口的75%以上。现在我们离这个数据还差20多个百分点,我们现在每年的城市化率是多少呢?是每年1%,也就是一年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从农村转移1300万人口到城市,按照这个速率来讲,中国要想完成城市化的进程,至少还需要20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劳动力的短缺时代就到来了,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农民工表面上看是“荒”导致的,实际上是价格分歧。企业认为我给你这么高的收入已经可以了,但是很多农民工却认为这么高的收入,我已经不愿意干了。

  如何看待民工荒有一个观察视角的问题,实际上多数民工荒都是从企业的视角来看的,很少有人从农民工的视角来看,从农民工的视角来看是什么呢?劳动力的价格过低。

  红方(水皮):春节前我去了一次东莞,对于服务业招不到人深有体会。我们吃饭之前,主人就给我打了预防针,说你要点菜就一次性点完,如果中途加菜,吃完了菜都上不来。事实果真如此。

  蓝方(王志安):农民工在城里经常要受到歧视,有些实际问题也很难解决,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购买房子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他们就很难以城市为家。这种情况下,就得选择回家。

  涨工资能否留住农民工?

  红方(马光远,经济学博士):解决新时代农民工的问题,不涨工资是不行的,但仅仅涨工资不是万能的。

  蓝方(叶檀,财经评论员):只要涨工资,民工荒的问题就能解决,但关键问题是涨不涨得了。

  红方(马光远):对于农民工而言,伤心的理由不仅仅是一个,包括他的身份问题,甚至包括他在合同的签约率方面,跟城镇职工都有很大的距离,还有福利方面的待遇问题。而且我们现在面临的农民工跟以前的农民工不一样。第一代农民工,最主要的任务是到城里去挣钱,但是现在的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到城里面去,是抱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我还想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工提供了很多机会,涨薪并不能解决他的多元选择问题,现在出现一些民工荒并不仅仅因为工资低,并不仅仅因为待遇问题,而是当代农民工有了很多选择和需求,他们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要活出自己,工资不能解决问题。

  蓝方(叶檀):最重要的一点,农民工工资必须上升,要不然所有一切都是画饼充饥。比如有的精英人才,可以一个月获得十万元年薪,户口什么的都是浮云,对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但对于农民工为什么每道门槛都是铁槛?比如他的居住,他的消费,那是因为他每个月只有两千块钱,而且这对他来说已经算高收入了,但只有两千块钱。他会觉得所有一切对他都是那么沉重。所以我想如果东部地区真正想留住农民工,方法很简单,给他涨薪。现在的农民工没有办法,只能用脚投票了。

  红方(马光远):去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了22.8%,但是今年农民工民工荒演化却更加厉害,这个就从反面说明涨工资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红方(水皮):首先要搞清楚供需关系,如果说前提是农民工不缺,那么涨工资,暂时的民工荒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民工本来就短缺,你涨再多的工资又有什么用?

  如何看待民工荒?

  水皮:消灭剥削观念是针对企业而言,要注意到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革,我们正进入一个共享的时代。那么,我们期盼更多的,是政府在消灭城乡差别的努力方面,真正有所作为。

  叶檀:“农民工”这三个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一种梦想,是一种美德,这种梦想就叫做脱贫致富,这种美德就是吃苦耐劳,正因为如此,无数的农民工在比较严酷的环境之下,依然能够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正因为如此,美国《时代周刊》让中国农民工登上封面。所以在这里必须向农民工致敬。

  (央视《对手》供稿)

  

(责任编辑:王霄)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