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外汇储备的“五连冠”,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
在3月6日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的分组讨论会上,前两天因为生病而很少发言的政协委员张宏伟终于开口了。
“虽然我嗓子
哑着没能发言,但这几天我一直都在听着、思考着。”全国政协委员、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说,这四天听了3个报告,也很认真地看了“十二五”规划(草案),但发现其中对如何防范外汇储备风险,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占领资源的问题,讲得不多。“未来5年,是全球经济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个过程,肯定会有碰撞,会产生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就不能仅仅只考虑国内,而是要放眼全世界。”张宏伟认为,这其中就有一个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怎么防范风险的问题。
张宏伟在发言中指出,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将近3万亿,5年之后,我们的外汇储备有可能达到5万亿,那么,随着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这首先就造成一个问题——我们的外汇储备将随之缩水,其次,美元的大幅贬值也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我们是资源需求大国,如果现在没有应对策略的话,将来一定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因此,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明白走出去干什么。政府要有规划,在这样的大格局下,企业走出去,抓住机遇,在国际市场上才会大有发展。”张宏伟说,国家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浓墨重彩地描画这一点。
接着张宏伟的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应该把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
“现在我们货币总量的1/3已经是外币了,‘十二五’期间,这笔钱怎么花,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昌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也颇为激动地表示,为什么不支持国内的企业走出去收购资源?
“去年两会期间,我们亲耳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就民营企业‘走出去’方面指出‘引进来’是大势所趋,‘走出去’也是大势所趋;‘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但一年过去了,民营企业‘走出去’应该说有了一些进展,取得了个别突破,但总的来说进展不大。”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陈经纬抢过话筒:“‘走出去’步履维艰,
其根本症结之一就是‘融资难’。”
陈经纬指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不仅意味着国家财富和外汇资源的丰盈,也隐含着收益风险的增加,以及大量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带来的隐患。
“我非常赞同刚才各位的观点,国家要大胆地拿出具有一定比例和规模的外汇储备,用于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这是有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过于庞大而衍生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的根本出路之一。”陈经纬在利用外汇储备帮助国内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陈经纬建议,因为西方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恶意渲染,给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造成了较多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鼓励民企将海外事务总部设在香港或在港设立对外投资的分支机构,从而提升企业国际化程度。
“民企以港企的身份在海外投资,可以淡化中国内地本土色彩,有效规避部分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内地设置的贸易壁垒,不易受到国际舆论的过度关注和恶意炒作。”
着力改善民企发展环境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一些民营企业家信心降低,发展动力不足,甚至有些放弃企业经营、移民海外。”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李兰忧心忡忡地表示。
据2010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与前两年相比,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尤其是对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及执法效率情况、当地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帮助程度等方面环境的改善期待更加迫切。同时,有69.4%的民营企业家认为目前民营企业的税负较重。调查还发现,民营企业家认为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有68.3%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65%认为从民间渠道融资的难度较大。
虽然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新36条”),但民营企业家对于“新36条”不够了解。调查显示,对“新36条”“很不了解”的民营企业家占6.6%,“不太了解”的占51.8%,“比较了解”的占39.7%,“非常了解”的仅占1.9%。这表明,民营企业家期待政府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更令人忧心的是,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意愿低迷。据相关调查显示,当问及“若再给一次机会,您是否愿意再做企业家”时,30%的民营企业家选择了“不愿意”,比2008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李兰认为,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持续发展企业的难度,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跟不上,缺乏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减轻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完善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健全规范的人才环境等方面有待提高。
为此,李兰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三是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四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和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五是为民营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支持和帮助。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在提案中真对我国中小企业现普遍面临着的融资难问题,建议建立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陈泽民代表认为,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针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不同企业特点进行服务的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当前,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据金融市场中融资总额的80%以上,这种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促使银行对企业“扶大收小”,贷款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据统计,我国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通过自筹或地下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
因此,要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生根本性改变,出路在于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农村资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个人等组成的多层次信贷供给市场,增加中小规模的信贷供给者数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有专门的企业愿意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对其进行金融服务的市场格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保障其发展的资金需求。
因此,陈泽民提案中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一是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现有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现有大、中、小银行积极向中小企业放贷:要强化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的硬约束指标,解决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要适当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风险的容忍度,解决银行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要对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予以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通过激励解决银行不想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
二是切实放宽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股或成立多种形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建立专门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提供小额、分散、量多、面广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并予以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
三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贷款业务。对拥有资金、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允许其开办贷款业务,并予以一定的利率浮动空间。
国企民企应共赢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在此间表示,国有企业要完成国家发展战略,与民营企业不一样,民营企业要让它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得用政策吸引它。既然是国有企业就应该自觉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国有企业下一步的任务应当是进行重组。”厉以宁表示。
“国有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比如行业垄断问题,比如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结合的问题。国企与民企在制度创新方面是各有优势的,国企的优势是资本雄厚、技术力量强、人才多。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自主盈亏、敢于冒险,所以应该把二者优势结合起来,更好的合作”。他认为,国企如果没有民企的话,不可能一枝独秀,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应该是达到一个互赢、共赢的格局。
至于股市的问题,厉以宁说,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的资本市场会进一步发展,因为要增加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但是股市主要是要看企业的质量,如果企业没有质量,怎么样做宣传,股市都不会上去。同时,股市的监管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股市作为一个资本市场体系,应该更全面。比如现在正在酝酿着第三板市场,所以中国的股市前景是看好的,但是不等于股市没有波动,股市的波动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图)6日下午的小组讨论会结束后,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被媒体“围堵”。黄孟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虽然现在“绿灯”亮了,但急需划出斑马线,没有斑马线,民企还是过不了“马路”。 本报记者 傅春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