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刘易斯拐点是否真的已经到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1年03月08日04:20

  从“人找工作”到“工作找人”的转变,是否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上个世纪,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即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劳动力将会变得短缺。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3月3日开始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针对我国多地用工荒的讨论不绝于耳,这个自2003年开始就已出现的现象,魔咒般地持续了8年多的时间。用工荒现象是否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已至?早在4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蔡昉认为,这个拐点已经到来。3月4日,蔡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仍坚持这一观点。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从局部用工荒到如今的全面用工荒,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临近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稀缺导致的成本上升,正在倒逼中国经济发展走上“转型”之路。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拐点”来了吗?

  广东缺口100万、安徽缺口25万、山东缺口20万……2011年开始不久,从东南沿海直至中西部,用工缺口连环出现。

  这场发生在春天里的用工荒,使得各地上演“抢人大战”。与往年不同,中西部地区也在劳动力的紧张中,开始了一场与东部制造业重地“留人”的角力。

  根据公开资料,2011年春节后中国整体用工缺口在10%到20%,最低工资上调成为各地竞相争夺劳动力的必要之举。

  似乎在一夜之间,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以往给予经济发展以极大便利的人口红利优势渐渐式微。

  蔡昉认为,现在出现的这种劳动力短缺,以及农民工工资连续数年时间的增长,都说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3月4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对外称,原以为再过5年刘易斯拐点也不会到来,但沿海的用工缺口告诫我们,这一拐点可能提前到来。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应该站在两个角度判断:劳力结构和工资变化。刘煜辉说,现在许多人都是站在工资变化的角度来认定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确实从2006年开始,劳动力工资上涨很快;但就人口结构而言,在2015年人口才能出现“零增长”。

  用工紧缺的状态,增强了农民工用脚投票的可能性,各地的工资出现普遍性上调,我国东西部企业用工的工资待遇差距正在缩小。因此权衡之后,农民工更愿意选择临近就业,整体转移的速率和频次本能放缓。根据日本、韩国等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比重没有降至5%,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未下降至10%之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并未停止。

  而当下的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这一产业所占的就业比重高达39%。

  因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认为,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仍旧存在,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在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拐点。意即横亘在2亿多农民工眼前的还有户籍、土地、住房、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同程度制约,阻碍了转移。

  持类似意见的还有河南省省长郭庚茂,3月6日,这位劳动力输出大省的省长对外指出,“出现用工荒就说中国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是个误区,根源在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问题。”

  “荒”在结构性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究竟如何?普遍观点认为,仍然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2000多万人需要就业,而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远少于此。

  3月6日,苏海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只是结构性的用工荒,劳动力并非出现整体短缺,中国正在临近刘易斯拐点。

  “这与这些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经济布局的变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民工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等因素有密切关联。”苏说。

  刘煜辉也表示这种“荒”的确出在结构上面,如今农村剩下的更多是老幼妇孺,适龄的劳动人口进入工业部门,但种种因素导致他们不能成为城市居民。

  另外的现实是,35岁以下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大批劳动力,“反而找不到工作,并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刘说。

  根据此前深圳市的调查,八成以上的劳动岗位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的研究也表明,如今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

  加之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发生改变,拥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力被热捧。尽管这一群体“质”优,但是“量”少,招工难的现象还在持续。

  譬如,广东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指出,广东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状况是:大企业不缺,中小企业缺;普工不缺,高级技工缺;长期稳定的工不缺,季节性的缺。

  此外,刘煜辉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有效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负增长。即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现在劳动力的需求。

  蔡昉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2015年,16~64岁的劳动力将停止增长,在2004年到2011年间,其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

  基于此,预计人口红利在2015年消失,刘易斯拐点或才真正到来。而现在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上涨,只是结构性用工短缺的一种表现。

  刘煜辉认为,在人口结构之外,造成用工短缺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年货币的超量效应,使得土地和房产出现泡沫,这让城市的生活和经济成本大幅提高。”

  这种情况,对劳动力形成了一种“挤出”,从而吞噬着中国人口红利。

  纾解“用工荒”

  如何延长中国的人口红利?刘煜辉建议,应该将40岁以上的劳动力继续纳入整体就业市场。

  他认为,国外的服务行业里面,4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比皆是。而中国目前的劳动力构成还是倾向于青壮年。

  在如何纾解周期性出现的用工荒方面,苏海南提出两种解决的办法:一是用工方要合理提高劳动者工资待遇,增加就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或升级,政府也要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转移。

  苏海南认为,还应加快城乡统筹,加快打破城乡分割管理,让农民工能够在城镇就业中比较顺利地融入城镇,消除农民工候鸟式心态。

  他认为,政府给予企业的扶持必不可少,“如果企业在短时期内难以转型,却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就应进一步加大对其税费减免力度。”

  黄奇帆指出,解决用工荒,根本出路在于农民工的户籍制度改革。重庆市的做法是,“第一,凡在重庆主城落户、工作的农民工,三五年我们就让他有户籍;第二,不管你有没有户籍,你还没落户时我就有公租房给你住,你有了户籍当然更有住房给你住,这样就使农民工有了很好的生活环境。”

  3月5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公布,到2015年,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

  另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