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温总理再提“滞胀”中国距风险边缘有多远?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3月09日11:10

  ■话题嘉宾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连 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实习生 肖垚

  3月7日,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的部分经济组和农业组联席会议会场,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在听完报告后的总结发言中表示,“滞胀”就是通货膨胀没有管住,同时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了,这是最坏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努力避免,要使经济保持合理的速度,使结构得到调整,同时还能使就业、工人工资都得到改善,我们需要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当中走出一条光明的路,这就是我们今年宏观调控的难点。

  这是温总理再次提及“滞胀”字眼,“滞胀”由此成为各个媒体报道的核心。

  去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减缓与通胀水平不断创新高,不少学者专家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出现滞胀。今年在货币紧缩力度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对于陷入滞胀——针对通货膨胀实行紧缩,导致经济停滞,经济停滞了,松开货币政策,导致通胀,这一凯恩斯主义陷阱的担忧愈加浓厚。之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就公开提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是综合型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让货币流量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滞胀”。防止通胀转向滞胀,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滞胀风险究竟有多大?中国距离“滞胀”边缘到底有多远?在政策制定中应该如何把握紧缩的“度”,如何避免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为此,南方日报邀请了刘纪鹏、连平、孙立坚三位专家做客“南方经济圆桌”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话题1中国目前面临的滞胀风险有多大?

  主持人:日前,温家宝总理在政协会议上提到,努力避免“滞胀”,要使经济保持合理的速度,结构得到调整,就业、工资都得到改善,是我国今年宏观调控的难点。管理通胀中下的猛药是否会埋下经济发展停滞的祸根呢?请问各位专家,中国目前陷入滞胀的风险有多大?

  刘纪鹏: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确出现了滞胀的风险。CPI去年一季度平均是2.4%,二季度是2.6%,三季度3.4%,四季度达到4.2%,呈现一个逐步上行的态势。但是我们看到去年经济增长却是一季度11.2%,二季度10%左右,三季度9.6%,四季度9.8%,与物价指数相比出现了反向下行的趋势。去年这个喇叭口确实吓了大家一跳。

  目前今年一月份CPI是4.9%,预计二月份会有所下降,但由于去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比较快,基数较大,因此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预计不会高,滞胀风险仍然较大。

  连平:滞不滞胀,我想经济增长只要能达到8%的下限,都不算滞。今年的目标,我想达到8%以上就可以了,事实上即使是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房地产市场交易的萎缩,保障房将来如果发展了1000万套,它拉动的消费肯定不如高档商品房,可能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今年投资还是不会太慢,可能固定投资会达到23%左右,还有就是国际市场情况是比较好的,所以9%以上的GDP应该没有问题,这样的话,哪来的滞呢?

  孙立坚:我们现在确实面临着滞胀的风险。我国当前遇到的通胀问题是收入型通胀,采取加息的政策,会造成产业资本转化成金融资本,导致经济虚拟化,从而使得经济更加没有活力。不断加息的政策,会使得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大。

  话题2怎么评价这一轮货币紧缩政策猛药?

  主持人:目前的紧缩货币政策是否会变成滞胀风险的“罪魁祸首”?如何把握紧缩的这个度,你们认为现在的货币是否需要调整呢?

  连平:如果目前货币政策能够继续保持稳中偏紧的状态,各个方面治理通胀的措施能够继续贯彻下去,再加上对房地产的调控,未来物价会回落。而触顶之后的回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今年通胀也胀不到哪去。4%左右的CPI可能保不住,但4.5%左右还是有可能的。不会出现恶性的通胀。

  而目前的信贷规模如果能保持规模,也是不低的,依然高于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年均3、4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对于这样规模的信贷投放,仍然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市场没必要太过担忧。因此,在目前政策的调控下,下半年经济会保持一个平稳的增长趋势。CPI增速也会比去年4.3%有所回落。

  刘纪鹏:我认为如果发生滞胀,完全是目前政策过紧造成的。目前我们既面临流动性泛滥价格高涨的问题,但南方又出现生产资金紧张,企业贷不到款的情况,这样发展下去,滞胀是难以回避、不可放松警惕的问题。

  孙立坚:我反对紧缩政策加码。我们国家的通胀是收入型通胀,货币政策是不能起到作用的。使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现在的通胀是用错了政策。我们的货币政策和欧美的不同步。不要轻易使用。金融危机的源头在欧美国家,而他们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加息,仍是宽松的政策。这时我们采取加息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还会造成政策使用空间减少等副作用,不要轻易使用。

  话题3如何避免调控过度步入“滞胀”区间?

  主持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治理形势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同时达到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三位专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纪鹏:目前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三率”治理通胀,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已经多次上调,人民币的汇率也在逐步提高。我认为,目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有效管理通胀的速度,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也就是汇率治通胀,防止滞胀出现。提高汇率有利于加大进口力度,减少贸易顺差,降低进口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从而减少通胀压力。因此,三率治通胀要把汇率前移,减少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次数。不过,同时要加大外汇流入的管控能力。

  连平:我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紧缩并没有问题,至于具体应该怎样同时达到治理通胀和保增长,要看未来实际的情况。具体来说,如果资本流入和外汇增多的话,那么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紧缩。现在这个情况下,我认为利率再提个1到2次就比较合适了,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左右已经比较合适。

  孙立坚:我觉得政府不会允许经济增长放慢,一定会保住增长。但这个保增长的任务主要由政府来推动,从财政支出方面拉动,但政府应该要关注维持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调整,要切实想办法使民营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货币政策方面,我认为单独一个国家加息对治理通胀是没有用的,全球一起加息,才能抑制通胀。

  ■链接

  厉以宁:须防止中国经济由通胀转向滞胀

  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的部分经济联组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防止通胀转向滞胀,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目前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用工成本的上涨以及不断上涨的地价、房价推升的企业成本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组成部分。“这4个原因导致这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我们在考虑调控政策时不宜单纯采取宏观紧缩政策。”

  厉以宁表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生的滞胀,使经济学家意识到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的局限性,而目前的中国,要对调控政策全盘考虑。当前执行的由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可行的,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是必要的。目前最迫切的问题还是让货币流量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这样有助于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但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否则有可能出现滞胀。当经济增速降到6%就是“滞”。

  他指出,针对供给不足带来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应该实行有倾向的政策调控,该保就保,该压就压。对人为炒作带来的价格上涨,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管理,打击炒作;另一方面为民间游资开辟通道,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养殖业和短板行业。

  此外,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仍然是增加就业和保证居民实际收入上升。建议要研究一系列政策,使得居民收入随GDP和CPI增长而增长。

  

(责任编辑:王霄)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