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巴曙松:央行调控应逐步转向利率等工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03月09日08:5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更多关注社会融资总量,则央行在政策工具选择中应逐步转向一些利率等价格工具。

  根据上证报3月9日发布的采访记录,巴曙松指出,对于信贷之外的多种直接融资渠道来说,价格工具调控引导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监测工具之后,对于利率工具的运用可能会更为灵活和频繁。

  他表示,关于利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价走势。如果对下半年的物价回落持乐观态度,则全年加息的空间就不大,估计在上半年物价压力大的时期可能会有1-2次加息。

  另外,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现在都刻意保持了相当低的利率水平,这就制约了中国利率政策大幅调整的空间。

  而在国际收支失衡的条件下,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央票的发行等对冲工具的运用频繁与否,取决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如果持续有大量的贸易盈余和资本项目流入,包括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对冲工具可能就会频繁使用。

  巴曙松还指出,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对整个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的调控上。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目标是16%,与2009年30%左右、2010年19%的增速相比,今年的增速目标出现了平稳回落。

  巴曙松认为,考虑到今年将抑制通胀放在宏观政策的首要位置,201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在于推进结构调整,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在于抑制通胀压力。

  而对于16%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是否合适,他表示,该速度位于历史平均水平附近;其次,随着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融资不能仅看信贷和通常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还需要考察社会融资总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多处提及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巴曙松认为,金融价格机制的改革将占据主要位置,其中重要的就是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可能图景是:大力推动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发行及其利率的市场化,继续扩大市场化定价的直接融资的比重,近期超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也说明了这一点;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试点,并将试点影响范围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在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之后,择机推进全面利率市场化。

  作者:刘丹 (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李瑞)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