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二月中国出口增长步伐明显放缓,并出现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如果说这种春节季节性的贸易逆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中国整体贸易情况的平衡,则是基于长期持续旺盛的内需增长。
承续2010年的势头,2011年1月中国出口继续同比大增37.7%,进口增速则达到51%,虽然贸易顺差进一步缩窄,但是中国外贸形势的根本好转,已无争议!在大环境上,欧美经济体逐步走出通缩阴影,2010年都实现了潜在增长水平上下的经济扩张,虽然还面临失业率高企的影响,但是从经济周期角度已经走出了困境。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通胀问题,更是对以廉价为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的“福音”。那么,为什么2月中国会出现贸易逆差呢?
首先,进口增加是中国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消费扩张的结果。以经济总量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人均GDP算,中国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到达临界点。本轮金融危机,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消费信心的增加使得整体消费潜力得到释放。如果再考虑庞大的现金储蓄,中国人进入全球消费市场的影响不可限量。
其次,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是外汇市场价格波动的结果。人民币在过去五年间已经累计兑美元升值20%以上!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元作为主要避险货币,兑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基本稳定、甚至还有升值,加剧了人民币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金融危机后,美元兑发展中国家货币和资源出口国家货币都有显著贬值,“两头在外”的中国外贸需要从这些“变贵”的国家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压缩了加工利润。
再从中国内部看,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制约外贸低成本扩张。中国已经到达了发展经济学所讲的刘易斯拐点,农村廉价劳动力供给已经不再是“无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2011年春节后,东南沿海的出口型企业发愁的,并不是接不到出口订单,而是接到单子却没有足够的工人完成订单,缺工率达到10%至15%。行业分布上,高科技企业用工情况普遍良好,而工人缺口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建筑装饰、电子电器、玩具、制鞋、五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部门总体用工成本的提高,使得“中国制造”的廉价优势逐步丧失,贸易顺差减少也是顺理成章了。
最后从短期看,以利比亚内战为代表的北非地缘政治风险,制约中国贸易顺差。一方面,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可能持续到2011年3月乃至第二季度;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催生高油价,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拖累了全球贸易扩张,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资金的风险偏好也会降低,欧美股市投资情绪转暖,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热钱已经出现回流发达国家的迹象。
综上所述,我认为二月的贸易逆差并非短期特殊月份的特殊结果,而是处在一个新趋势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乐观地看,中国贸易的平衡时代即将来临,这也是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中国人从辛勤工作挣外汇,逐渐开始参与国际消费市场。而中国对低成本、低附加值出口产业的依赖性降低,反过来会促进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产业的发展。
但是,贸易顺差的减少必然会带来对传统出口产业保护政策的讨论,风口浪尖的就是“出口退税”的争论就一直很激烈。要不要考虑劳动力价格上涨给东南沿海出口省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不要继续金融危机中临时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倾斜?这不仅仅是摆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议题,更是中国出口战略的艰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