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唐山市的经济总量第一次迈上了4000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在中国经济总量排行第六的河北省,已经连续多年稳坐“经济最强市”。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而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唐山却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发展指标,“十二五”期间,唐
山市将向何方?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在其代表驻地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介绍了其对于“十二五”期间唐山发展的思考。
第一财经日报:唐山的经济总量去年首次迈上了4000亿元的水平,但唐山在“十二五”规划中,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经济总量的增长目标,是基于什么考虑?
陈国鹰:“十二五”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为7%,这就要求我们要下更大的力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上。
对唐山来讲,这同样任重道远。唐山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发展转型,所以在发展速度上,我们只要保持一个合理的速度就可以了,关键是产业结构能够转过来。我觉得跟国家的7%同步就可以了。
日报:在唐山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5年“四点一带”(唐山在南部沿海地区设立的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新区等四个产业聚集区,构成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经济总量再翻一番或两番的目标,如何看待这个相对比较高的增速目标?
陈国鹰: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这次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三处提到了河北的发展。
一个是环首都经济圈,这里的关键就是河北和北京如何互动,如何互相促进,如何在北京的带动辐射下加速河北发展;第二个,是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指的就是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地区发展;第三个,就是京津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应该说,国家层面提到的关于河北的三大战略,唐山都包括在内,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四点一带”经过前几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经到了产业大规模聚集的新阶段,因此它的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当然,这个快,这个发展的增量,更多地将来自于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即使有些是重化工业,也是在高新技术支撑下的重化工产业。可以这样说,这个增量,是可以促进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
日报:那您预计到“十二五”末的时候,“四点一带”的经济总量大概能达到多少?
陈国鹰:现在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我们也没有刻意去预测它。但是去年底“四点一带”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约40%了,随着下一步“四点一带”进入产业结构聚集阶段,经过“十二五”5年时间发展,将来可能能占到唐山市经济总量的约一半。
唐山去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4000亿,如果“十二五”末唐山经济总量达到6000亿的话,“四点一带”大约3000亿吧。但关键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对引进的企业要设置环保、节能等门槛。
日报: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门槛?
陈国鹰:高耗能的、高污染的、不符合国家环保条件的(项目),我们都不要。比如说,在曹妃甸,这里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温家宝总理要求曹妃甸地区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立区之本。
循环经济,不仅上下游企业要做到循环,工业园区自身要循环,工业园区所在城市自身也要做到循环,建设生态港口、生态港区、生态城市,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日报:“十二五”规划中有一个新词——海洋经济,但只提到了在广东、浙江和山东推进,唐山作为河北省重要的沿海经济区,经济总量也已超过河北的五分之一,却未能获得海洋经济方面的先行先试权,有没有担心“十二五”后会在海洋经济上落后于广东、山东、浙江等沿海城市?
陈国鹰:应该说,城市间竞相发展,对每个市来讲,特别是对市长,确实有压力。
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把握住,如何在“发展好”的前提下不要被别人(落下),这需要各个城市自己调整好。
中央要求地方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根本的主线,否则我们的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也许这一两年发展速度快了,但是三五年,或者更长远来看,你的发展速度肯定要变慢。
具体来看海洋经济,海洋经济也可以是一条循环产业链,比如说唐山正在打造的海水淡化产业,海水淡化以后的淡水可以满足工业和居民的生活用水,制出的盐则可以成为化工原料,再往下走也会形成一个盐化工产业链,进而还可以和唐山本地的石油化工联动起来,资源就循环起来了。
日报:唐山提出了“南有曹妃甸、北有动车城”的目标,请介绍一下目前唐山动车城的进展?
陈国鹰:你也许注意到了,今年一月份,由唐车公司自主创新研制的新一代“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速铁路先导段运行试验中创造了每小时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应该说,这几年,中国高铁装备制造发展很快,市场比较大,特别是国际市场也比较大,现在的任务还是加快把产能提高。
为了降低整车配套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整个质量的监控,我们专门搞了一个“动车城”,为这个车配套的零部件、元器件,现在签约的大概有30家,开工的有十几家,其产能正在逐步形成。
当然,一辆动车身上有一万多个零部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配套厂商都引入进来,我们认为,大约能把10%的零部件商引进来就算不错了。这样,不仅便于管理,也有利于降低动车成本,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