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从战略视角审视利率市场化改革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03月25日01:58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2011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笔者认为,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加强自律的思路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也是“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一。而在开局之年,就应该从战略高度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

进行审视和把握,据此制定出相应对策。

  金融战略博弈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换言之,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可以说,近些年来,敦促中国早日实现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完全市场化,是欧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金融战略。比如美国的金融战略是靠它强大的金融体系实现的,这个体系有五大支柱:第一是统一的国债市场,这个市场不仅是世界最大,而且基本是唯一的;第二是中央银行完全独立,通过科学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流动性管理来控制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银行体系;第三是维护美元的铸币权,要让更多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但绝不能染指美元的铸币权;第四是财政系统与金融系统的联动机制,财政保护银行,银行业支持财政;第五是建立强大的国际金融市场,长期坚持鼓励金融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那么,中国要确保自身金融战略的实现,毫无例外的也应建立自身强大的金融体系。但我国金融战略结构的选择必须是基于某些前提条件的多方博弈与历史进化过程。我国未来的金融体系模式,究竟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模式还是以资本市场主导的市场型金融体系模式?金融市场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这些都取决于很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的因素。但当前,在这个强大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诸如利率和汇率这样的金融价格体系完全放开或过早市场化是不可行的,因为发达国家是希望中国的利率和汇率早日实现市场化,它们一边鼓励中国大胆进行市场化改革,一边让中国在根本没有或者不懂市场定价权的情况下被牢牢牵住“牛鼻子”,乖乖地围着西方金融大鳄的指挥棒转。所以,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战略的一部分,在国际金融战略博弈中也应做到主动、灵活、独立、创新,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已有15年之久。中国央行在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曾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改革。随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业间同业拆放利率开始正式运行,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重大突破,为货币政策调控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创造了现实条件。就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而言,近些年来采取的举措是: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不封顶,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存款利率下浮不设底;2006年8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下浮幅度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下浮幅度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也已经足够大。目前,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步伐相对缓慢。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需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可以说,存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环节,应当引起央行的高度重视且需要谨慎从事。这里令管理层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在摆脱管制之后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尤其是利率或出现大幅上升,存贷款利差普遍收窄;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破产;收窄的利差导致金融机构以“量”弥补,普遍会伴随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扩张,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提高;另外,早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往往导致外资流入,出现本币升值等。实际上,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实行了利率自由化的20个国家里,有15个国家的名义利率都出现了上升。1980年3月31日,美国里根总统签署了有关储蓄机构市场化的法令以及货币管制法,从而揭开了美国金融市场化的序幕,在此后的六年中废除了Q条例,致使名义利率高达两位数,创美国金融史先例。然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最初几年,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定要遵从规律,做到水到渠成,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从贸然。

  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思考

  那么,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晰其中的一些道理。首先,尽管我国货币市场交易产品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经上市,摆脱了早前经营不善、坏账过多的包袱,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尝试的初步条件,但是,依据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情,考虑到国内经济主体预算软约束、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缺失、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高以及金融市场创新尤其是衍生产品和结构化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客观因素,利率管制放开后存款竞争加剧、名义利率的显著上升,一定会损害宏观稳定和经济增长。其次,考虑到放开存贷款基准利率后,货币当局也面临着调控手段缺失等现实问题以及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水平不够高、政府隐性担保的条件下,也存在着坏账上升的系统性风险。再加上当前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迅猛,通胀预期形势比较严峻等。因此,今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在一些条件适宜的银行进行一些诸如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上浮幅度以及让5年期以下的中短期存款具有自由定价能力等的尝试或试点,但全面铺开的时机尚不成熟。明年可进一步扩大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范围。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确保将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可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央行一定会积极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个金融战略早日实现。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也将逐步完善。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并通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将成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重要形式。所以,目前央行还要加快建立健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制度体系,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提请商业银行注意,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模式的银行盈利会急剧下降。如果业务模式还仅靠传统的贷款中介业务,不能向全能型金融服务转变,必定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败下阵来。所以,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调整以及战略转型的革命,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应顺应形势,加快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另外,所有金融机构应明确衍生产品和结构化产品市场的标准化结构、保证金、中央清算、信息披露等制度要求,逐步丰富产品种类,建立完善各类收益率曲线,积累相关基础数据,加快提高其市场参与的成熟度及产品应用水平,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展开打下良好的市场运行基础。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