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九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幅度为0.5个百分点,使得主要商业银行的名义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的历史新高。我认为央行此举顺理成章,针对经济体中的冗余流动性,选择效果最明显、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回收,上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下可以缓解商品房贷留下的信贷真空。
两会期间提出的“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我认为是一种着眼三到五年区间的战略性安排。因为,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并非由于中国央行主动货币扩张,而是来自欧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中国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引发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不是简单通过货币政策就可以压制的。加上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对新增贷款持续的影响,央行今年为保持稳健的货币供给环境,在数量工具的使用中,不得不冒险矫枉过正。
有趣的是,随着央行不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量化工具,市场开始猜测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上限,很多人通过央行资金回笼角度考虑,结合货币政策对冲新增货币因素,特别是新增外汇占款,得出了23%左右的答案,从技术上我同意这种计算方法。但是,基于中国经济宏观趋势的分析,我怀疑这种计算的实际意义。
在进入更深入的讨论之前,有必要再提及市场上另外一种存款准备金率上限的计算方法,就是从商业银行角度,为了维持适当贷款规模增长,通过变卖所持金融资产,包括国债、政策金融债、央票等,可以承受的上限超过32%、甚至可以达到40%!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数据,逻辑方法可以说是纯理论上的,虽然有些童话故事的浪漫色彩,但分析方向却是有启发性的,我们不妨顺着往下推理。
23%还是32%,在我看来只是个数字游戏,真正的问题在于货币就像是经济运转的润滑剂,多了或者是少了都不行,而度量润滑剂多少的卡尺,就是市场经济中货币的价格利率!如果我们承认目前商业银行从逐利角度,有欲望变卖所持有的各种资产,放贷赚取利差,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现在中国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距离利率市场化还很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尚存管制的外汇汇率体制和经济运行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被迫增加的外汇占款,是目前2.5万亿元央票存量的唯一原因,而这个数据曾经长时间保持在4万亿元的水平,央行被迫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完全是人民币长时间升值预期的结果,人民币汇率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无从选择。现在央行更多使用存款准备金替代央票,主要是成本低1.62%而已,而最新的一年期央票的发行和交易收益率在3.20%左右,对冲成本整整差了一倍啊!
存在争议的是融资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踌躇不前,除了对商业银行系统盈利能力的考虑,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更是隐含的刺痛点。为政府干预融资体系进行辩护的人,经常把金融危机中,货币当局通过信贷能快速向实体经济注入活力,作为正面的佐证。可惜,金融危机没过几年,各种地方融资平台的金融杠杆和来势凶猛的资产泡沫,就让这些人不得不将错就错地叫嚣行政控制流动性,甚至是行政为房地产定价。
就是以上计划经济体制下量化管理的思路,导演了市场各界猜测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上限的滑稽剧。其实,如果让这些“歪嘴和尚来念经”,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什么上限,央行可以把商业银行重新退化成储蓄所,收上来的人民币都入国库,给谁贷款、不给谁贷款集中到银监会,贷款利率水平跟现在的运行机制倒是没啥大差别。若真如此,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将损失殆尽,居民存款作为刚性基础货币释放出来,恶性通胀会显著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准。可见,创历史新高的量化紧缩调控,不应该成为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黄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