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3月18日晚间宣布,从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称存准率)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分别于1月20日和2月24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准率,每次上调幅度为50个基点,每月一次,已成惯性。此次上调后,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
的存准率已经分别高达20%和16.5%的历史高位。
而自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货币政策从紧至今,短短3个多月时间,央行已两次加息、四次上调存准率。
对此,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 专栏)日前公开发布观点认为,基于全球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缓慢复苏、通胀适度可控的假设前提,“紧缩货币政策会提前收兵”。
不过,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的市场、银行界以及学术界的多位人士则认为,货币紧缩见顶尚早。“看看今年月度新增贷款的同比数据,就应该明白现在的货币政策导向了。”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微博)表示。
市场预期已久的加息“靴子”迟迟没有落地,央行紧缩的意图丝毫未变。上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1090亿元,央行在周二(3月22日)回笼资金1350亿元之后,3月24日又再次发行470亿元3月期央票。最近三周分别净回笼资金730亿元、490亿元和100亿元。
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包括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专栏)、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专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他们普遍认为,4月份加息概率较大,并且全年还有3次左右的加息与连续多次上调存准率。
央行论文透露存准率上限23% 关于存准率多高会是极限,市场一直有争论。
20%显示也并非调控上限,来自央行的公开表态相当明确。3月20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专栏)表示,存准率仍存在上调空间。
“存准率到2011年末将达到23%左右。”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给出这样的预测。他认为,“此次的准备金率调整是例行操作,旨在回收过多货币保持中性的正常举措,并不意味着在进一步收紧。”
申万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研究也认为,从资金回笼的角度看,2011年存准率的上限值是23.5%。其测算定义为:冲销比=央行回笼资金量/投放资金量。假定央票持续地量发行,完全依靠存款准备金回笼,则如果冲销比为1,存准率上限为23.5%。
这种测算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大?记者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行人士进行了求证,该人士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建议记者阅读《经济研究》在2008年7期上的一篇由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与人合著的《中国的准备金、准备金税和货币控制:1984-2007》。
根据该论文的理论模型,最优存准率由存贷利差、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决定,以2007年存贷款利率水平测算,存准率最优水平大致稳定在23%左右。而目前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刚好与2007年大体相当。
照此算来,如果在2011年末存准率达到23%的理论上限,目前央行还有3个点的上调空间,意味着还有6次调控。
现在,市场主要有两种猜测,一种说法是,央行每月调整一次,年末或达到24.5%~25%;另一种说法是,从4月以后,央行每隔一月调整一次,年末达到22.5%~23%。现在看来,后者的调整幅度和比例正成为市场共识。
鲁政委指出,未来上调存准率不会这么频繁,频率至少低于年初这3个月。也就是说,出现一月一次的情况概率低。其理由是“因为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情况;而且,目前控通胀的紧缩政策效果已经显现”。鲁政委说。
根据最新宏观数据表明,中国政府为冷却房地产市场,控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似乎正在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虽然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健增长,但部分由于优惠税收待遇到期后又受汽车销售显著放缓拖累,零售额令人失望。同时,住房相关的消费支出也是近期整体零售销售放缓的原因之一,反映出住房政策紧缩后房地产交易疲软。
对此,摩根大通经济学家Grace Ng日前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至2月期间,货币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近期适度宽松的实际经济指标相符,将缓解市场对短期经济过热的担忧。
为此,她认为,“此次央行决定再次提高存准率50个基点表明,决策者正着手实现总体货币状况稳步正常化,并仍将谨慎管理未来新增贷款的发放速度。
作者:华强 谭志娟 (来源:投资者报)
(责任编辑:盛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