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以来,伴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紧缩,A股市场作为吸收流动性的重要池子,股市再融资也突然加速,上市公司之间似乎展开了一场圈钱大赛,导致再融资狂潮一波更比一波强。然而,场面热闹的圈钱大赛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业界都难以接受的事实:超过七成
的再融资企业实际上根本都不具备再融资资格,而他们却照样大把大把地从资本市场圈走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圈钱大赛愈演愈烈
自今年春节以来,上市公司就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再融资计划,或是再融资计划获批通过准备择时实施,上市公司再融资密度之大近年罕见。实际上,这波再融资高潮真正来临是始自去年10月。据同花顺统计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以来,A股市场股权性质的再融资规模最少的一个月也达到了188亿元(不包括可转债),而再融资最多的一个月甚至超过千亿大关,达到了惊人的1028亿元,此外还有两个月达到了981亿元。而在10月以前,连续多个月的再融资平均规模也只在200亿元左右。
一时间,上市公司似乎开始了疯狂的圈钱大赛,再融资额度全面超过IPO融资额度。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至今的半年间,沪深两市融资规模达到了6113亿元,平均月融资规模超过千亿大关。同时这6113亿元的融资规模中,IPO融资为3041亿元,占整个融资规模的约49%;再融资达到了3072亿元,占比达到了51%,再融资规模超过IPO。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从表面数据来看,今年前两个月再融资规模虽然不大,平均再融资规模在200亿元左右,但实际上,这些统计数据仅仅只包括已经成功完成再融资的公司,而春节过后大量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在证监会获得“批量”通过,这些公司如今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市场回暖,新一轮的再融资狂潮很快就会再次袭来。
为何去年10月以后再融资突然升温?在市场人士看来,这与高层抑制通胀的步骤是紧密相关的。去年10月,在一路高企的CPI数据面前,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并随后连续多次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密度和幅度更是历史罕见。而A股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吸收流动性的池子,监管层此时有意放快IPO和再融资节奏,也旨在配合央行货币政策,加快回收市场过高的流动性。从时间点上来看,再融资节奏的突然加速与央行货币政策的收紧是同步的,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最近半年的再融资加速与高层回收流动性的决心有关。
该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作为高层决策机构,如果真把A股市场作为回收流动性的池子,那么最佳选择是直接让市场资金进入一级市场:那就肯定得加速IPO和再融资节奏。“此前有不少市场人士强烈建议出台积极的股市政策,引导资金进入股市以缓解过剩的流动性压力,但事实上高层心里明白,单纯出台积极股市政策引导资金入市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过剩的流动性进入二级市场或大幅推高股市泡沫,造成更大的灾难性隐患,在这种顾忌面前,加快IPO和再融资节奏,将过剩的流动性往一级市场疏导,既能很好地起到回收流动性的作用,同时又能防止二级市场的灾难性泡沫,一举两得。”
监管层的引导或许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去年10月开始,A股市场掀起了一轮疯狂的红色风暴,个股纷纷大幅上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这也客观上诱发了上市公司实施圈钱的欲望,大量此前再融资获批的上市公司纷纷借着大好时机实施了各自的再融资计划,这也是去年10月开始A股市场再融资井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监管层有意疏导和形势一片大好的时机下,上市公司纷纷借此东风疯狂开始圈钱大赛:去年10月14日,浦发银行率先发飙增发28.7亿股,融资394.6亿元;11月2日,中国银行配股177亿股,融资417.86亿元;11月15日,工商银行配股112.6亿股,融资336.74亿元。此后,中国重工、大秦铁路、南方航空、上海汽车、国电电力、华能国际、京东方A、南京银行、长江证券等一系列大块头也纷纷开始了各自大规模的圈钱计划。
超七成企业不具资格照圈钱
上市公司为了各自的业务发展,纷纷展开大规模的再融资,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么多的上市公司纷纷开始了再融资,他们真的全都符合再融资的监管条件吗?据记者统计,仅仅2010年至今已经完成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中,就有超过70%的企业未达到再融资的监管条件,却取得了巨额的再融资金额。
2008年10月9日,在当时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本市场一片恐慌之际,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国证监会出台了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相关管理办法,颁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五)项“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二十”修改为“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这一修改明显提高了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它一方面将“现金或股票分红”修改为“现金分红”;另一方面将原来20%的分红比例提高到30%。
根据这一规定,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30%的上市公司,是不具备再融资资格的。然而实际上,从2010年至今,在已经完成再融资的所有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未达到这一条件即完成了再融资,这些企业要么最近三年累计分红未达到30%的比例,要么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任何分红。
据同花顺统计,2010年全年共有237家上市公司成功实施了再融资(包括增发、配股、可转债),而这些公司中,在融资实施前的三年内向投资者累计现金分红低于30%的企业就占到了166家。这意味着去年237家实施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中,有超过70%的上市公司是根本都不具备再融资资格的。值得一提的是,这166家越线圈钱的企业中,有129家上市公司是有分红但分红比例不足30%的,更有37家公司最近三年根本都是“铁公鸡”,毫厘现金红利未向股东分配。
这些毫厘未分即实施再融资的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有京东方A、TCL集团、南方航空和西南证券。这些上市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虽然再融资前三年毫厘现金红利未分,但均取得了巨额的再融资额度。
据悉,TCL集团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连续五年既未进行股票分红,更未进行现金分红,是地地道道的“铁公鸡”,然而公司却于去年8月成功增发13亿股,再融资近45亿元;南方航空2007年起至今连续四年利润未分配,却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发7.2亿股和15亿股,两次共圈钱122.7亿元;西南证券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经做了连续九年的资深“铁公鸡”,九年间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红,但西南证券却于2008年和2010年连续增发了共20.8亿股,总共取得了超过102亿元的巨额再融资。
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起前面几家企业而言,京东方A一连串的再融资甚至被市场以“匪夷所思”来形容。据悉,2010年以前,京东方A也连续做了四年的“铁公鸡”,连续四个年度报告期内毫厘未分。但京东方A却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次大手笔疯狂再融资近300亿元:2006年京东方A增发15亿股,募集资金41.3亿元;2008年京东方A增发4.1亿股,募集资金22.4亿元;2009年京东方A增发50亿股,募集资金120亿元;2010年京东方A再次增发29.8亿股,募集资金90.4亿元。
138家“越线排队者”蠢蠢欲动
除了不具备再融资资格就已经完成再融资的企业外,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不少同样不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正在越线排队,蠢蠢欲动等待再融资机会,而且这样的企业目前就有138家之多。
据同花顺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一共有175家上市公司筹划再融资计划(包括已经正式获批酝酿实施的),而其中就有138家公司同样也没达到监管规定的30%的分红比例条件。今年未达标而越线排队准备圈钱的138家公司中,主要的圈钱大块头有内蒙华电、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华夏银行等。
今年2月22日,内蒙华电董事会通过决议,公司计划非公开增发不超过6亿股,涉及的融资额度超过50亿元,而该公司从2008年至今也未进行过利润分配;中国中铁计划非公开增发15.18亿股,募集资金超60亿元,而实际上公司最近三年的累计现金分红只占公司可分配利润的11.95%,远低于30%的下限;另一铁道建设巨头中国铁建也与中国中铁类似,中国铁建计划增发不超过10.3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80亿元,而中国铁建最近三年的累计现金分红比例也只有23.96%,同样低于30%的下限;华夏银行拟以11.17元的价格增发18.59亿股,募集资金207.65亿元,目前该方案已经获得银监会同意,华夏银行最近三年的分红比例仅占可分配利润的19.7%,也未达标。
如果说上面的企业仅仅是不具备再融资资格而准备越线圈钱只是违规的话,那么相对于一些连年亏损的企业,如果他们也恣意再融资的话,那他们给股东带来的恐怕很可能就只是风险了。记者发现,这138家准备越线圈钱的企业中,还有不少是被交易所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甚至是特别退市风险警示的“准退市公司”,这样的企业一共有21家。
值得一提的是,21家准备再融资的“准退市公司”中,已经从证监会那里拿到融资牌照的上市公司就有6家。这6家企业中,*ST零七获准发行4600万股,*ST汇通拟增发6.76亿股,增发价格9元/股,募集资金超过6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一般是不可能存在未分配利润的,而且这些企业已经陷入亏损难以自拔的泥潭,他们的再融资风险较那些有着稳定持续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增发要大很多,因此这些企业增发的合理性就更值得商榷。
除了138家不具备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赤裸裸地蠢蠢欲动准备圈钱之外,还有些公司也善于利用“规则”,为了不给市场留下把柄,他们纷纷突击分红,为的就是换取再融资的资格。在监管规定面前,一些公司将“突击分红”当做是再融资的敲门砖。近年A股也并非没有这种先例:一些盈利并不太多的公司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年度分红榜的前列,但很快便纷纷开启了再融资计划,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当初“突击分红”的真实目的。
“在网易财经2008年现金分红榜上,分红力度排名第二的粤电力A、排名第三的黑牡丹,以及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安泰集团和四川长虹,这些公司都在大举分红完成不久便迅速启动大规模的再融资计划。”大同证券分析师付永翀说。
违规圈钱几时休?
如此之多的上市公司不具备再融资的资格,为何却都能够轻松在审批中过关?对于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认为,根本原因仍然在于监管层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出台的行政规章。而像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再融资监管方面,包括创业板制度建设等其他资本市场很多方面都存在这种现象,即有明确的监管规定,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完全认真地贯彻执行。如创业板的入围门槛,此前也曾有过“两高六新”等一系列的类似标准,但从现在来看,很多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企业最终还是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了。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应该符合市场合理的发展规定,而且一旦就某项问题出台了相关规定,监管层就应该做到令行禁止,否则当初就不要出台这些规定。”刘纪鹏强调,监管层首先要做到努力维护自己制定的规则。为了避免类似上市公司再融资这种有监管规定却不执行的情况存在,监管层内部也应该制定一个相应的问责机制。
北京一不愿具名的基金界人士告诉记者,当初监管层出台上市公司再融资先分红30%这样的规定,其初衷可能是为了稳定当时脆弱的市场,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从现在来看,这一规定在其他方面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刺激上市公司向股东分红的积极性,令A股市场最终成为一个价值投资的楷模,而不是一个投机市场。
“如果投资者能够从上市公司取得足够的经营分红,那他们就自然会长期持有该股票以获取稳定的公司分红回报,而不是靠买卖股票从二级市场赚取收益了,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的投机风险,为中国股市注入更稳定的价值投资因素。”上述基金界人士指出,加大对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的刺激,对于中国股市长期、健康的发展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讲,监管层也有必要将上述30%分红比例的再融资条件予以强化,而不是弱化甚至是放任不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股市的高风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长期的低红利政策,令投资者无法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中获得足够的分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赚取差价,而频繁的买卖正是股市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资本市场以稳健著称的社保、险资,早在2008年该项监管措施出台之时,都一致表示欢迎。而且无论是社保还是险资,他们都明确表示,希望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并能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中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不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交易来获利。
关于上述基金界人士的观点,从刘纪鹏此前的观点中也能找到相似点。作为A股市场最坚定的“实施积极股市政策”的倡导者,早在今年3月初的时候,刘纪鹏就明确表示,要扎实推进中国A股市场的新文化建设,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给予肯定,摘掉股民“赌徒”的帽子,严格保护其合法权益,加大力度督促上市公司分红,减免红利税和印花税,严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30%的再融资监管条件,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制度执行层面的话题,它更关乎着整个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上述基金界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