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增加了发审过程的问核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拟上市公司欺诈上市的难度,但这还不够,如果能够增加保证金制度和吊销保荐资格制度,或许能够更加完善。
相比发审委专家研究企业报送的材料,保荐机构对于自己保荐的公司肯定更加了解,是否属于欺诈上市也能把握得更加准确。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保荐机构和拟上市公司都是一个锅里刨食吃,要让保荐机构能够大义灭亲砸自己的饭碗,真的需要极高的觉悟。
于是,保荐机构对于自己的客户,给予的往往是协助而非举报,极个别觉悟高的人通过媒体揭发新股造假的,往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很可能让自己丢失金饭碗。同时这种揭发行为也未必真的能够阻止拟上市公司的IPO进程。所以,投资者经常能够看到的,不是造假公司招股失败,而是上市相当长时间后东窗事发,管理层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尽力补救。
有没有办法能够打破保荐机构和拟上市公司的天然联盟?必须要让保荐机构能够为了利益而拒绝造假上市的企业,其实方法还是有的。假如证监会规定,所有的保荐机构都必须将自己持有的蓝筹股、债券或者现金等高保值资产合计10亿元质押给证监会,这对于动辄上百亿资本的券商并非难事。一旦自己保荐的公司出现造假事件,无论大小及情节轻重,均全额没收10亿元质押金,并暂停保荐业务3个月,待3个月后重新交纳10亿元质押金后方可恢复保荐业务。这些罚没资金可以用来优先补偿因造假上市而受损的投资者,剩余部分可以用来补充社保基金。
这样,保荐机构在发现自己客户有造假行为的时候,将会三思,要不要继续这一保荐业务,高额的罚没风险可能会促使保荐机构选择正确的道路,而非与造假者同流合污。
在新股发审的过程中,本栏曾经建议增加投资者投票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能够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但是也只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如果能够增加保荐人的风险,那么保荐机构将成为全力协助证监会打假的先锋。
保荐人能够下大力气打假,新股造假上市将会减少90%,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将会得到空前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