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本周二宣布加息0.25个基点,周三沪指成功冲击3000点,全球股市都向上,其中美国股市收在3年来的最高点附近;周四市场等待欧洲央行加息决定,沪指收盘仍站在了3000点以上并创出今年收盘价新高,这也向全球市场发出继续向上攻关夺寨的信号;周四晚间,欧洲央行如期加息0.25个基点,基准利率至1.25%,终于脱离历史低点。当晚全球股市出现小幅度调整,但油价却突破110美元大关,显示大宗商品市场和非美货币还要上涨。
欧洲央行加息,全球央行中似乎多了一个抗通胀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却是个追涨通胀的角色,也就是说,欧洲央行即使未来再加息,也是加在通胀继续上升之后。欧元区不会在今年恢复正利率。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原油价格才敢在欧洲央行加息当晚冲上110美元大关。我们从当晚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的讲话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讲话闪烁其词,既强调本次加息绝不是加息周期的开始,又表示将密切关注未来的通胀形势,有可能在7月再次加息。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欧洲央行决定加息的前一天,葡萄牙留守内阁总理曾非正式地向欧盟提出了救援申请,使得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心雪上加霜,但欧洲央行最终还是决定不顾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甚至包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高负债、低增长状况,执意兑现加息承诺。这从反面说明,欧元区的通胀水平已经让欧洲央行官员和老百姓忍无可忍——抗通胀的迫切感不是来源于责任,而是来源于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
欧洲央行加息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市怎么反应的呢?稍微调整了一下,与通胀上升相关的市场和产品继续上涨。我在中国央行加息的第二天曾发文认为此举将助长全球风险偏好情绪,而当我看到欧洲央行加息后国际市场包括A股的表现,我不得不再说:欧洲央行加息,将助推全球风险偏好情绪。
各国央行纷纷加息,欧洲央行加息之后肯定会有更多央行跟进,但通货膨胀有自身的规律,尤其是输入性通胀,靠几个国家加息肯定控制不住,更何况这些国家的加息完全是被迫的,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
缺乏勇气的关键是没有实力,前怕狼后怕虎,担心经济被加息打压回去。比如英国央行,看着通胀率已经超过4.4%还是不敢加息。发达的欧洲其实已经很差钱,必须依靠输血才能生存。欧洲央行为什么在欧元区经济复苏仍然充满疑云的时候执意要加息呢?
很多人分析这是为了守信誉——因为其央行官员大都主张单一货币政策,即盯住通胀率,既然通胀率已经高达2.6%,当然要升息。但是,为什么英国的通胀率高达4.4%却不敢升息呢?说句实在话,欧元区通胀率并不是很高,还可以挺一挺。欧洲央行真正的考虑可能还是为了信誉,但这个信誉却是借钱的信誉。欧洲央行一定进行过这样的权衡:加息的确有可能拖垮欧元区一些国家的经济,但欧元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怎么借到钱,怎么维持绝大多数国家的运转。试想一下,欧洲最大的债权人日本在遭受特大地震和核污染之后肯定没有钱再借给欧洲了,怎么能够吸引其他买主继续买入欧元区债券呢,“甜头”唯有加息,而且只能是小幅度的加息。
从全球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观察,投资者已经非常明白欧洲央行的这种 “绥靖”心理,在欧洲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对冲基金再度推高欧元,吸引跟风盘,大有与欧洲央行游戏到底的意味。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它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通胀是压不住的,靠中国央行加息压不住,靠欧洲央行加息也压不住,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央行参与加息队伍,还是很难压住。唯有等待美联储也加息,而这可能还要等待很久。
时间就是空间,市场会很好地利用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加息的时间差,让风险偏好情绪“再飞一会儿”。因此预计,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还要上涨,尤其是原油还要涨,各国股市中的抗通胀板块和股票,如果具有估值优势,也还要涨;非美货币中的风险偏好型货币还要涨——当然不会涨很多,而一个对美元指数影响较小的板块,即息差交易货币板块还有很大上涨空间。一个类似2007~2008年上半年的市场局面将重演,欧洲央行加息前的市场趋势将被强化,即美元指数在低位徘徊,不断创新低,而全球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和非美货币则会在震荡中反复创新高。当然,这个创新高的进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进程,涨到一定时候将会出现类似2008年7~8月份的暴跌。这个拐点出现的条件大约有两个:一是美联储提前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二是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这两件事若叠加在一起,将发生比欧债危机还大的全球经济危机。这也许就是美联储坚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战略目的。
抗通胀实际就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首先选择加息的国家未必是将来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