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企业重组为何频现震荡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尚前名
2011年04月12日18:47

  对陷入困境的企业而言,重组改制本是焕发生机的希望,然而,不久前,西部地区一家上市公司重组却又引发工人罢工堵路的群体性事件。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高层对职工反映的经济补偿等问题采取“鸵鸟办法”,没有及时沟通协调;二是一线工人待遇低下,和企业高管收入差距过大;三是企业高层涉嫌渎职、腐败问题。

  这几乎就是国有企业重组的通病。近年来,因企业重组改制所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比如两年前的“通钢事件”。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多因企业重组改制所引发,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却并非针对这一行为本身,往往是由于在重组改制过程中或完成后,一系列问题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所造成的。

  重组改制,本应是企业祛除顽疾,再展宏图的过程,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沦为投资方和大股东圈钱谋利的手段。于是,在这类群体性事件的背后,经常会发现:企业在重组改制过程中,只注重了股东的利益,而对大多数职工的利益重视不够;企业在重组改制完成后,只重视资本运作,而对企业管理和进一步发展重视不够。

  结果,企业重组改制的真正目的没有实现,存在的问题却积重难返。集中的表现就是企业内部贫富差距拉大,劳资关系紧张,民主权利受损,利益冲突加剧,犹如一个“火药桶”,再加上企业高层和相关主管部门对上述问题的忽视或漠视,一旦遇到合适“导火索”便会立马引爆。

  事实上,对于如何防止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早已有诸多论断。但至今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当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必然会触及特定群体的既得利益,如果利益协调不顺,则很容易产生冲突。然而,这并非表示冲突不可避免。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常见行为,企业重组改制,通过相对完善的制度安排,完全能将冲突化解或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不少地方均有成功的案例。

  但对转型的中国而言,无论是治理还是法律制度方面,都存在有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因此当冲突产生之时,难以通过恰当的制度来加以化解,而某些不合理的制度甚至能激化冲突。所以,“治本”之策是加快法律制度与社会管理体制的配套发展,如此方能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