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发布报告《2010年全球艺术市场:危机与复苏》称,中国去年的艺术品拍卖总额高达83亿美元,艺术品交易额占到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报告还显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急剧
增长,艺术品的交易额几乎翻了一番。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巨大的潜力吸引了外国的关注:索斯比、佳士得等国际顶级拍卖行在马不停蹄地搜罗着吸引中国富豪的拍品;伦敦佳士得2010年开始招聘普通话从业者;位于荷兰的欧洲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展会T efaf的网站增设了中文说明;西方关注度很高的“艺术资讯”信息网A R TIN FO推出专门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艺讯中国》。
对于中国这个在艺术市场“超车”而上的新对手,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会长安东尼布朗称,欧盟对在世艺术家获得的一部分作品转售利润征税影响了英国的艺术品交易“中国一直有在收画廊营业税和艺术家出售作品的个人所得税。”针对英国对艺术品税收的质疑,现居深圳的旅德艺术家滕斐反驳道。"第二"这个"盛名"看上去很美,但背后确实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现实也确实印证了滕斐的忧虑。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爆炒《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引发的风险,让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我们是不是真的拥有全球第二的消费者群体”?“各地催生的文交所是中国新一轮艺术品"文艺复兴"的助燃剂,还是艺术市场一场虚假繁荣的催化剂?”
现状 艺术品当证券不断被炒高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超过了800亿元。作为文化产业市场的一部分,艺术品交易日显繁荣。借此东风,全国文化产权交易所遍地开花。
据初步统计,自2009年6月国内首个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揭牌以来,全国各地已经相继成立了十多家文化产权交易所。2009年11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2010年5月,号称“西部第一”的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同月,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投资创立了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11月,南方报业集团等投资创立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同月,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获批……
文化产权交易所成为各地争相上马的项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看到了文化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类资本对接。
然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交所却因状况频出被不断质疑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繁荣陷阱。艺术品实行份额交易后,在文交所不断被炒高,“证券化”的作品与实际价值开始严重脱轨。
3月17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上市”的《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因炒味太浓,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接天津市政府监管部门通知被实施“停牌”。津派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燕塞秋》和《黄河咆哮》,市场估值500万元和600万元,但份额化后,“市值”超过了10倍。原本也计划推出艺术品份额交易的“深圳文交所”目前则宣布暂停开户。
“把作品放在文交所我还是存疑的。”深圳艺术家滕斐对记者吐露,曾经为了父亲滕文金(莲花山《邓小平》青铜雕像作者)的作品去过文交所。但谈到份额化操作,工作人员的讲解根本不专业,程序也不规范,“忽悠”的成分大。“文交所提供的鉴定评估机构也缺乏公信力。这样操作太容易搅乱艺术品的金融秩序了。”
析因 监管政策亟待出台
“创新和防风险其实可以同步进行,关键是艺术品市场的监管政策,国家要尽快出台。”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味攻击文交所也是不对的。文交所是个新生事物,目前各地的文化产权市场从项目交易量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新兴事物不成熟,因此存在很大名目性。现在打包上市的艺术品还属少数,肯定避免不了乱炒现象。如果有一天艺术品可以像摆在超市的货品那样上规模,就可以吸纳大批资金了。”
作为2011年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许钦松提交了他对艺术品市场的提案。许钦松向记者阐述提案的主要内容,指出政府对文交所的监管不够。许钦松说,“证券化不等于证券,艺术品毕竟不能完全当作金融产品来操作。文交所自己定规则,以简单化证券模式来投资艺术品是不对的。”
同时许钦松还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应建立系统的鉴定认证中心。即艺术品的流通应跟着认定证书走,纳入国家系列管理;对文化艺术品历次拍卖做记录。另外,艺术品证券化需要专业的咨询机构、投资的指引。这就需要培养相关艺术品咨询及艺术品证券化操作的专才。未来要靠艺术品交易专业人才去打通投资的平台、降低门槛。
记者了解到,虽然提案回复还在等待,但许钦松对今年这个繁荣艺术品市场提案非常有信心。“目前国家很少在报告或是规划上讲到艺术品市场,提到的只是文化产业。发展艺术品市场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包括税收杠杆等。中国市场的盘子已经在那了,下一步应引导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投入这方面来。”
建议 引导社会资本长线投资
对于投资群体的吸引,目前文交所仍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没有专业的艺术品咨询和了解投资意见的渠道,消费者不懂买;另一方面,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则不买艺术品股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设想,是不是除了文交所的形式,未来可以开拓更多繁荣艺术品市场的渠道。
“在我看来,企业是未来投资艺术品的生力军。如果政府能出台艺术品市场的相关政策将艺术家、消费者、企业利益捆绑起来,实施给企业投资艺术品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那么未来这个市场繁荣的效果将是惊人的。”滕斐说,“欧洲就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保护艺术家,鼓励企业支持艺术市场,效果很明显。”
有旅德十年经历的艺术家滕斐借此向记者介绍了在艺术品市场投资方面可供借鉴的德国经验。
对艺术家而言,购买画作或工具等相关物品政府会给退消费税;同时欧洲国家非常重视给艺术家及艺术品买保险。
对企业而言,德国有政策规定,企业拿出一定比例运营资金购买艺术品是不纳进营业税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办公大楼可支出6%~16%的建筑费用于购买艺术作品。“以德意志银行为例,级别不同的经理还可挑选不同等级的艺术家作品。这个方式效果特别好。增加艺术品市场效益的同时,对企业和个人也都是一种认同和鼓励。还例如德国的安年保险,十年前就投资了相当于4000万人民币的资金用来购买艺术品。”滕斐介绍道。
我国鼓励社会资本流向艺术品领域的行动体现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提倡民间建美术馆、博物馆的议案就被采纳。“像日本企业拿出部门资金建美术馆政府是给企业减税,这就有益于社会资本流入文化产品。”许钦松认为,配套的扶持政策体现在,一个企业每年拿出利润的一定比例来购买艺术品,那么就给他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企业在收藏艺术品过程建立有效的返税机制,鼓励企业有意识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