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武汉将迎来梅雨季节最后一场大雨。
看到武汉中心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南民族大学的小周兴奋地说,“我也有机会捉鱼了。”
刚刚过去的6月18日,连续的暴雨泼下15个东湖的水量。暴雨令武汉市区76处出现渍水,大多超过40厘米,部分达到80厘米。南湖涵洞地势较低,积水则达到2米,全市变成了“水上威尼斯”。
因为赶考英语六级,小周在18日没能赶上“捉鱼、看海、乘冲锋舟”的奇事。校内的南湖与校外的清音坛两大湖泊,因积水连成一片,小周的同学拿着水桶捞鱼竟收获颇丰。
家住汉口的周小姐回忆起当天,仍苦不堪言。武汉13年来的最大降雨,令全城交通几近停摆。解放大道、发展大道、三环线、雄楚大街等城市主干道都出现了超过40厘米的渍水。周小姐平时1个小时的上下班车程却用了整整6个小时。
18日当天,长江武汉关水位继6月14日首次突破20米之后,再度持续上涨,武汉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6月19日凌晨,雨渐渐停息,清扫路面的车辆日夜工作,天空逐步放晴,76处渍水点75处排干,周小姐出门时已不见昨日的渍水。
暴雨来临之际,武汉市市属12座排水泵站,主要工作人员全员上阵,抽水排渍。
5天之后,阵雨又将来袭。不过,相较于6月18日的暴雨,则是“小巫见大巫”。6月22日上午,记者在武汉水务局采访获悉,该局正在安排当日晚间和23日的阵雨应对方案,“已没有几天前的紧张”。
一场大雨,使武汉这座内陆江湖相连的特大城市,面临着排涝能力的大考。
水漫江城:武汉排涝大考
一场暴雨,为何引来武汉如此之多的渍水?
据武汉市抽排水泵站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表面上看,泵站排水能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全市12座市属泵站中,只有2个泵站排水能力达到要求,其余全部超负荷运转。如武汉常青路一期泵站,3年前管理排水范围仅20多平方公里,现在猛增到54平方公里。6月18日大雨当天,雨水将泵站前池淹满,水位蹿升到19米多,而在正常情况下只有17米多。
据记者了解,原本寄希望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的常青路二期泵站,由于工期原因,至今尚未交付使用,在“此次排渍中尚未发挥作用”。
而武汉江岸后湖总共三期泵站,一期已弃之不用,现有的两期泵站,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内的抽排水需求。若要抵抗6月18日的暴雨,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扩充现有的泵站,要么建设四期泵站而这一切“均需要资金”。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渍水的更深层原因,则是全市大多数管网是清朝和上世纪60、70年代建设,尽管现在一直在翻新,但城市建设有一个过程,重新改造牵涉到整个城市的神经。
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消息称,该局对此次暴雨形成的每个渍水点成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一方面部分管网老化,另一方面遍布全市的5000多个工地,也影响了排水。这些工地有很多围档,有的压断管网,有的把排水通道堵住。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的工作人员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及市政建设的发展,湖泊不断减少,湖泊原有的蓄水调节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武汉湖水治污,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蓄水能力。以前,武汉地面降水直接排入湖中,现在则作为污水,经过处理后排进长江。
武汉市排水公司副总经理熊红松称,暴雨之时,公司处污能力增加十分有限,当天仅为10多万吨。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无形中增加了全市积水。
再加上近几年来的道路硬化,沥青、混凝土等均为不透水材料,也影响了雨水向地面渗透。
武汉市水务局方面称,此次降雨量达到192毫米,尽管做了预警,抽排水泵站提前开闸把水排进湖中,但由于人力不足及设备紧缺,仍难以应对渍水。
华中科技大学城建学院教授万艳华认为,武汉市渍水还是因为排涝系统较弱。城市排水系统负责一般性的降雨。遇到暴雨需要排涝系统进行强排,比如排涝风扇将水抽到江中。武汉市面临的问题是地势低洼,一旦降暴雨长江水位上升反而形成倒灌,水无法排出去。
上述水务局排水处工作人员称,该处下一步的计划是对大的岗渠进行疏通,消除阻水物,扩大断面输涝,加强过流能力,降低湖泊水位,例如罗家港、东湖都的大型泵站会逐步腾空库容。水务局将派出排水监督管理队伍,对影响排水的违章建筑进行清理。
蓄水补排水之短
如何治理愈演愈烈的城市涝患?
一位接受采访的城市规划专家认为,作为暴雨频繁光顾的城市,武汉市地下排水管网的防洪排涝标准要提高到30年、50年甚至百年一遇。记者获悉,武汉市工商联等单位亦曾递交提案,呼吁地下排水管网的防洪排涝标准要提高到百年一遇。
工业文明催生的现代城市里,排水体系的发达程度更为关键。巴黎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辅以全市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曾构建出西方最发达的地下排水管网。
不过,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赵冰认为,当城市向大都市区发展、城区面积扩大到几十、几百平方公里之后,仅靠排水管网来解决内涝的旧有思路,已经不切实际。
“中国的很多城市已经没有修建法国巴黎地下运河般宏大的地下排水系统的机会了。市区里密集的道路楼房,会让人打消掉把城市挖个底朝天的重建排水系统的念头。”
赵冰表示,在极端气候的影响下,现在全世界的大都市其实都多少存在内涝隐患,而不仅是中国。“现在的大都市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流域,城市排涝应汲取流域治水的思路。”
在江河洪泛严峻之时,最有力的治水方法不是扩宽河道、兴建水网,而是将多出的江水引至分蓄洪区,在那里暂时安抚洪水,等洪峰过去再将分蓄洪区的水引排入江。
城市流域治理思路亦然。“在暴雨超出地下水网载负时,不能及时排掉的水需暂时引到一些低洼的地方蓄积起来,然后再慢慢排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内涝的威胁。”赵冰说。
用城市蓄水补城市排水之短的思路,是为“城市流域治理”。
“在做城市规划和设立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时候,就要全面考虑到城市流域治理的需要,将一座城市的排涝区进行分级规划:哪些低洼地区是可以临时淹掉的,哪些是可以作为紧急储备蓄水地的,等等。”赵冰说。
一般而言,城市中地势低洼的湖泊等湿地,正是天然形成的城市流域蓄水地,城市湿地保存得越原始、江湖连通得越畅通,城市排涝、蓄涝能力就越好。
但现在的问题是,被城市建设所填埋的沟渠、湖塘,不仅削弱了排水能力,同时也削弱了蓄涝能力。
建国初期,武汉市城区登记在册的湖泊总数为127个,而来自武汉市水务局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只有38个。不少消失的湖泊只留下一个抽象的地名。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在城市天然蓄水池日渐萎缩的情况下,恐怕只能另辟专业的“雨水调整池”来进行临时性蓄水。
“目前,日本东京就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该专家介绍,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就建立了雨水调整池,其中最大的一个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储2.5万立方米的雨水。
(责任编辑: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