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天价榨菜”与奢侈迷失 中国企业急需价值定位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顾骏
2011年07月14日10:45
  公众关心“天价榨菜”,不仅是关心一种食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更在反思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不但需要核心技术,更需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经营者只有发愤图强,扬正气、走正道,不耍小聪明,不图歪财,方能真正树立中国的产品形象和品牌

  “中国式 奢侈品”何以大多跟吃有关?

  随着一些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挥金如土,“奢侈品”正成为一个越来越得宠的词汇“奢侈”,这个明确无误的贬义词,居然“转基因”了。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倾注到国外奢侈品市场上,打造“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和品牌”成了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天价榨菜”就是这方面一项“新的”尝试。

  按中信证券研究员描述,上市公司“涪陵榨菜”推出的600克装沉香榨菜,“以2月江风自然脱水,压榨后用河沙封坛倒置沉入乌江底作自然酝酿,全程均为手工制造,至少3年才能酿成,极品沉香榨菜则要酿制8年以上方能上市。”据说在特卖店里,这东西可以卖到2200元。

  600克榨菜卖2200元,百姓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榨菜够奢侈的,都超过燕窝、鲍鱼了。”其实转念一想,无论燕窝、鲍鱼还是榨菜,不过一吃食,也就是几分钟的口舌之享;拿天价榨菜收藏?既费事,又费工,过了保质期还不敢吃了。

  同国外的奢侈品比较,中国许多标榜为“奢侈”的物件有这么一大特色:跟吃有关。国人吃不饱时,爱吃,吃饱了,还爱吃,胃口奇好,似乎永远“吃嘛嘛香”;有钱的人,尽吃稀罕物,越稀罕越吃,越吃越稀罕,越稀罕也就越奢侈,结果吃得自然界来不及再生,稀罕物更加“物以稀为贵”。其实诸多奢侈食品本身没啥滋味,也查验不出多少营养成分,完全拜“传统饮食文化”的光环所赐。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把吃鱼翅、燕窝的弊端针砭得入木三分:不是花了那么多的工夫、作料给它们吊味,鱼翅、燕窝的滋味同粉条子没有多少区别。近年来所谓“奢侈品”又有新动向:不断向日常食品领域渗透,眼见着月饼、粽子等等已经“榜上有名”,现在竟然轮到榨菜,往后不知哪道“家常便饭”也会上榜。

  “买椟还珠”,是为某种不便明说的“礼尚往来”

  开发“奢侈食品”似乎颇有理由,众多国产白酒已经卖到每500克上千乃至上万人民币,可行业中人仍然心有耿耿,“凭什么‘拉菲’卖那么贵,中国白酒就不行?”无论从经营策略还是国粹荣誉感来说,这好像都不错。但观察现在一些国产奢侈品的品种选择、开发思路和市场效果,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少大毛病,真要以此树立“中国奢侈品牌”,不说缘木求鱼,也是事倍功半。

  无论月饼、粽子还是榨菜,虽有文化内涵,却没有“贵族血统”,本是常见食品,奢侈属性极其单薄,生活中随处可见,材料来源遍地都是,真要榨菜卖到燕窝价,必定刺激农民将榨菜种遍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后过剩,弄得谁都胃口大坏,连看一眼也心烦,哪还能“奢侈”?

  为了人为制造“稀缺性”,仿冒“贵族血统”,厂家就往月饼或粽子里加鲍鱼、冬虫夏草之类本不相干的食材,再装入红木匣子,硬撑得身价不凡;而“天价榨菜”,则弄了一套纯银碗筷相配。殊不知越是额外加码,越表明原来价值有限,只应了那个古老成语:“买椟还珠”。

  说白了,“买椟还珠”还真是开发“天价榨菜”的“思路”所在:“借榨菜之名,行送礼之实”。区区榨菜尽管“沉入江底数年”,捞出来还是只算一份薄礼,但配上了贵金属,便有货币的价值。夸张作为,不过是为了迎合当下社会“灰色交往”的需要,用于某种不便明说的“礼尚往来”。果真如此的话,殷鉴不远,当年的君子兰,现如今的天价月饼等等,可有哪样哪件做成了“奢侈品牌”?动机不正,创意低俗,闹个笑话罢了。

  扬正气、走正道,方能树立中国的产品形象和品牌

  正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开发“天价榨菜”的企业不但不掂量创意,也不在乎技术工艺,根本无意于把榨菜做成精品。有记者潜入“生人莫入”的生产重地,看到了四处蛛网满眼积尘的景象,完全不合食品卫生要求。如此不把心思用在正路上,只求投社会歪风之所好,急功近利,贪图虚名,如何树得起品牌?如何发展中国的“奢侈品行业”?恐怕最后连从股东到职工的家常便饭都做不好。

  公众关心“天价榨菜”,不仅是关心一种食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更在反思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不但需要核心技术,更需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经营者只有发愤图强,扬正气、走正道,不耍小聪明,不图歪财,方能真正树立中国的产品形象和品牌。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