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资产证券化是今后道路(图)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07月19日03:22
  严弘

  今年美国财政部递交给国会的住房金融系统改革报告称,将逐步关闭两大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这对全球投资者来说,不啻于一颗炸弹。

  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或担保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几乎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对于这两个身份复杂的历史产物,美国将如何改革?改革中又会碰到哪些阻力?美国用什么来替代“两房”?中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大规模减持“两房”类债券? 就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严弘。

  第一财经日报:根据美国公布的《改革美国住房融资市场》报告,未来美国政府将大幅降低政府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的比例,并逐步关闭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这对“两房”的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严弘:美国的“两房”融资模式是有历史阶段性的,刚开始是为了鼓励公民有自己的房子住,考虑到银行没有充分的资金来满足所有人的贷款需求,所以政府出面建立了“两房”。当时建立“两房”的目的就是由政府支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两房”的最大问题是所有权和责任权不清晰,因为它既有政府背景,又私有化,在公开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市场认为它们一直有政府支持,出问题后政府会负全责,所以它们在市场上可以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融资,这也是他们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因为激励机制不清晰,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前几年,“两房”在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发了很多债,既发优级债,又发次级债,而次级债的信用风险引发了此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这两个机构资不抵债,最后只能由政府去接管。

  但政府接管要背上它们沉重的财务负担,目前美国政府也没有这个财务实力,只能逐渐退出。当然政府退出,不等于“两房”的业务就一定消失,那只是政府角色淡化。

  日报:虽然美国公布了白皮书,但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和具体的规划,在你看来,完成这种转变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严弘:现在还很难确定时间表,美国政府说要五到七年,当然政府希望越快越好,因为多持续一年就要多承担一年的财务负担。但如果退出机制没有弄好的话,会对整个美国房地产市场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萎靡不振的情况下。

  日报:“两房”关闭后,以后美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模式会是怎样的?用什么来替代“两房”?

  严弘:我认为“两房”关闭以后,美国的房地产融资主要将由民间机构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做,而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由“两房”出面来进行,可以直接由其他的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做。

  日报:刚才你提到的“两房”改革过程,除了可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冲击,还会不会有其他的阻力和困难?

  严弘:最难的是理清所有权的问题。在做转变的过程中,是把“两房”彻底关闭重新开一个,还是从政府手上把“两房”所有的股票、股权买回来,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公共上市公司,这是在整个股权控制和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的两种选择。这中间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债券投资者权益会不会受损,因为投资者买债券时“两房”有政府支持的背景,改革后政府是否会依然对债权人负责。实际上“两房”的股票在政府接管后都已经清零了,但债券基本上还保持原值。有些债券已经到期,但有些长期债券到期之前谁来负责其信用,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日报:你认为美国的“两房”融资模式以及最终的命运,能给中国房地产提供哪些启示和经验教训?

  严弘:中国没有类似“两房”的机构,贷款都是由银行直接发放,银行基本上通过吸纳存款发放贷款, 通过股市融资来充实资金。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储蓄率非常高,银行基本上不会没钱放贷。虽然现在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非常高,银行会有一定压力,但比美国要好得多,美国的储蓄率只有5%左右,有时候更低。

  目前中国整个信用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体系中,这对银行体系的发展会有潜在的威胁。经济体系中的信用风险应该分散到众多投资者,而不是由一个行业承担。或许银行很快可以做资产证券化,把房贷打包卖到市场上去,投资者可以去买相应的债券,这样银行有钱继续放贷,投资者也可以分担一些信用风险,这样就不需要“两房”这样的机构了。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应是以后必须要经过的一条路。

  日报:据多家国内媒体猜测,中国国内机构持有“两房”债券的规模约在5000亿美元左右,现在美国要关闭“两房”,中国投资者会出现大规模损失吗?

  严弘:投资者首先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解和度量,然后根据了解到的风险程度去做合理的资产配置。对于我国的外汇资产来说,应该是一个全球的资产配置。而全球的资产配置总量里面,对于“两房”的债券,我们合理的投入应是多少,或者我们现在持有的量超过了合理配置多少,这些都需要重新判断。所以不能说在没有仔细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就大规模减持,大规模减持也许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