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公布了保险业上半年的成绩单。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5.3万亿元,实现投资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
当天,吴定富在“保监会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由于信贷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紧缩、加息、一级银保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大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上半年资本市场的低迷及加息导致公司所有者权益价值缩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到了较大影响,保险公司纷纷进行融资。
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因为实行了新会计准则,比2011年上半年的5980亿元比首现下降。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前6个月,共有31家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增资金额约200亿元。而在2010年上半年,只有19家保险公司增资119亿元左右。
个险渠道成救命草
银保渠道一直是寿险公司销售的重要支柱,银保保费收入占寿险公司保费总量近50%,但去年年底银监会发文禁止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改由银行专人负责,且每个营业网点代理不超过3家公司的产品。
受银保新规和连续加息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银保业务增速大幅下降。在新会计准则的统计口径之下,投连险和万能险的投资部分均不计入保费规模。因此,1至6月,我国人身险仅实现保费5697亿元。而在2010年1-6月,老会计准则统计下的数据就达5980亿元。
中国人寿、
中国平安和
中国太保三巨头2011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同比也放缓。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同比增长6.48%;中国平安寿险、财险分别同比增长37%、36%;
太平洋人寿和太平洋财险分别同比增长4.40%和19.26%。
为了缓解银保业务萎缩对保费收入的冲击,个险渠道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竞争力的一大砝码。不论是三巨头还是中小型保险公司,纷纷表示要把个人营销渠道作为保费收入主渠道来建设,降低银保规模占比,同时拓展销售渠道,加快网络、电话销售等新兴渠道的发展速度。
增资规模同比长7成
2011年上半年,就有31家保险公司增资,总规模接近200亿元,同比增长近7成,但相比2010年上半年增资规模与2009年同比翻倍,增速有所放缓。
在小险企争相以数千万乃至数亿的幅度垫实家底的同时,大保险公司也没有闲着。今年上半年,阳光保险集团增资20亿,生命人寿增资31亿。
其中,财险的表现尤为突出。平安产险6月增资50亿元;人保财险则刚通过发行50亿元次级债;而中国人寿6月发布公告称,将与其股东中国人寿集团,按持股比例向旗下国寿财险增资40亿元;太平洋财险也于3月30日增资至73亿元;中国财产再保险于1月10日增资至75亿元。
近年来,随着财险业扭亏为盈,业务规模快速发展,资本金压力随之增加。曾有业内人士估算,假如以15%的平均增速预测,则未来10年财险公司的资本金缺口将达4000亿元以上。而产险公司资本增长靠本身利润积累并不够,如此密集增资,不足为奇。迫于监管和生长压力,财险公司亟须通过股东增资、股权转让、发行次级债等途径,补充资本实力。
14险企偿付能力欠佳
尽管频频增资,但上半年仍有14家公司的偿付能力触及监管红线。
7月16日,吴定富指出,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充足Ⅰ类公司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缺乏内生资本补充来源。
吴定富表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
为何保险公司如此凶猛“补血”?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说,去年年底不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都快接近监管红线,另外少数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的公司资本状况改善步伐缓慢。虽然全国总保费收入已放缓,但还是有部分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张迅速,资本消耗较快,如果资本金补充不及时,就可能出现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问题。
此前,新华人寿和华安产险先后通过增资140亿元和发行8亿元次级债,使得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
(责任编辑: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