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催熟剂”何时能“催熟”相关法规?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李振忠
2011年07月19日10:30
  《科技日报》7月18日报道: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切开后籽是绿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异常”的蔬菜,在各地菜场并不少见。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连日来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调查发现,这些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

  日前去郊区一集市买新鲜蔬菜,一些卖菜的村民“自夸”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我的西红柿从来不抹“长药”或者“熟药”,而所谓的“熟药”“长药”,正是指这种催熟剂。

  而卖菜的村民还有其他说辞,即这是我家自产自食的黄瓜西红柿,因而从来不抹“熟药”,尽可放心购买。可见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对这种催熟剂的副作用心知肚明,但明知道这种催熟剂可能会有副作用,仍然大量使用,其根本的原因一是可以获取不义之财,二是不是“自家吃的”。

  国人的劣根性告诉我们,凡不是自己的胃口,即便别人吃了毒药他也未必会眨眼,凡自己能赚到大钱,即便是这种蔬菜食品破坏了他人的神经胃口一概可以无视。

  “几乎是100%用”。菜农胆大妄为,而又是谁“催熟”了催熟剂市场呢?菜农不可能生产出如此高科技的产品来,正是某些科研人员科研单位乐于生产各式各样的催熟剂,或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催熟剂激素类药物。其实,人们不应当将屎盆子完全扣在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身上,因为农业科研人员所担负的正是这种研究使命。然而怪异之处不在这里,而在后续的生产行为、管理行为、推广行为。一种化肥一种激素类农业药物,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生产单位与后续管理使用之间,往往是脱节的,这才造成了农民不知道使用多少,也不知道使用时机,更不知道使用多少是上限下限。糊里糊涂使用,糊里糊涂中管理,一切跟着感觉走,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催熟西红柿、催熟黄瓜、催熟西瓜,到了消费者嘴里,那就是黄瓜不是黄瓜味儿,西瓜倒有黄瓜味了。无他,激素使然。

  除了西红柿之外,催熟剂还“催熟”了啥?至少催熟了欺诈,摧倒了诚信,催熟了见利忘义。而又是谁“催熟”了催熟剂市场呢?不是农业催熟剂科研人员,也不是生产厂家,而是蔬菜生产源头的县乡村各级农村行政机构。正是县乡村官们的无视,无专门人员管制疏导,更没有“催熟”严格的“催熟剂使用”相关法律法规,才造成了催熟剂使用中的无序与放任。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