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中国票据市场:信贷规模隐身的“黑洞”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11年07月22日17:41
  * 银监会严查票据市场,实质直指信贷管理

  * 票据监管风暴下,转贴利率连连爬高

  * 融资渠道被堵,企业资金链堪忧

  * 商业承兑汇票和电子化是未来方向

  作者 李宏薇/曾菱/冉莹/钟华

  路透上海7月22日电 中国收紧流动性,给银行套上信贷规模的"紧箍咒".怎样 在这个信贷数字上变魔术?乱象丛生的票据市场成为信贷规模凭空消失的"黑洞".

  道理很简单.商业银行做出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票据贴现业务,相当于向市场提供了10亿元的流动性,这时仍算是银行的信贷规模.

  奥妙在後面.商业银行之後以先卖断再回购的方式,将票据转给交易对手农村信用社,从而成功将信贷规模从自身报表中消除;而对手方的农信社则借其独有的会计核算漏洞优势,将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转贴(买断)与不占规模的票据回购混在一起核算,也避开了信贷规模.

  一边是商业银行在与农信社交易後,将这部分贴现票据剔除出信贷;一边是农信社接手後将其与回购放在非贷款类科目,也成功规避了纳入信贷规模.本应计入信贷报表的10亿元,就这样消失于无形.

  在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享受着这些票据业务带来利差收益的同时,这部分流动性绕过监管部门统计的信贷规模,悄然向市场提供了资金.

  神秘消失的票据贴现有多少?央行对票据的统计数据或可提供一些线索.

  截至2010年末,纳入银行统计口径的商业汇票签发馀额达到5.6万亿元人民币,而贴现馀额仅1.48万亿元,两者之差高达4.12万亿元.而2009年年末上述两者之差仅不足2万亿,一年之间差额倍增.

  "票据签发量和贴现量之间4万亿元的差额,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机构间的回购交易规避掉了(信贷)规模",华东一银行票据业务人士说.

  自上月起,本地媒体陆续爆出河南等地农信社,利用会计漏洞,通过票据买卖帮助商业银行腾挪贷款规模.

  充斥着"逃规模"、违规理财、伪造票据等词汇的票据市场乱象,终于引得监管层强硬出手.银监会一纸禁令,责令票据业务违规严重的金融机构停办相关票据业务,监管力度明显升级.

  路透7月初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国银监会已下发通知,全面开展票据业务检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并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

  此外,还将重点检查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与执行的规范性,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等.

  **拨开"乱象"迷雾**

  银监会近来开展的检查风暴,表面看是对票据市场进行规范化,但实际上直指规范信贷管理.

  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属于银行表外信贷,未受信贷调控.

  上海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指出,查票据"实际上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信贷规模的问题."

  传统贷款的交易方式相对单一,在规模上做手脚不容易.而票据业务因灵活性和衍生产品支持,更容易出现鉆政策缝子或违规的情况.

  特别是前期监管层对表外贷款寻根问底,银行不得不勒紧了信贷的口袋.这使得农信社违规提供的"逃规模"渠道,更加受到市场欢迎.

  除了农信社借会计核算漏洞为其他机构逃避信贷监管外,近年来势头强劲的理财产品亦被广泛使用.

  上海一从事理财业务的交易员透露,比如说某分行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占据了信贷规模.那麽总行会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去买,这样分行就可以销掉这部分信贷规模.

  该交易员并称,按规定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投向信贷类资产,而票据转贴按严格意义上说,是属于信贷类的,因此理财产品会以回购等名目进行,将资产转入表外.针对理财产品不能投向本行资产的规定,不同银行之间相互购买对方资产规避较多."没说不可以互相投,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不过随着6月以来银监会对票据理财产品监管力度的加强,票据理财产品发行明显不如以前.她表示,"我们可能要考虑与信托公司合作,投资主体和信托公司签订合同,他们再来买银行的票据产品."

  实际上,较之曾一度给银行带来大量坏帐的信贷业务,票据业务的坏帐率并不高,甚至低得惊人,却总是因为带有"诈骗"性质而掀起轩然大波.今年年初齐鲁银行身陷伪造金融票证案一事,除了给城商行扩张之路敲响一记警钟外,其票据业务亦因信用危机而受损明显.

  **曾在松紧货币政策转换中"受伤"**

  种种乱象的背後,是信贷规模变得"稀缺",银行机构不愿票据融资占用信贷规模.

  这与信贷宽松时的状况迥然不同.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2009年将新增信贷目标,从原来的5万亿元上限抬升至8万亿.最後,这一数字定格在9.6万亿元附近.

  在此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为快速扩充信贷规模,以完成"政治任务",易扩张、好调整的票据融资业务被大范围使用.在类似"膨胀剂"效果的票据融资支撑下,2009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达到了4.58万亿元的纪录高位,其中票据融资占比达到32%,而2008年该比例仅为15%上下.

  但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票据融资开始为真正的信贷让位.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7月起票据融资项的一连串红字,将上半年画下逾1.7万亿的"大饼"吃掉七成,导致全年票据融资增量回落至4,500多亿元,占贷款增量的比例也跌到5%下方.

  随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票据融资这种占规模,收益总体偏低的替代产品增长势头越来越弱.在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较上年减少不足两成的情况下,其票据融资则从增变减,净减少额逾9,000亿元.

  上海一银行交易员表示,近两年票据市场跌宕起伏,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宏观政策方向转换下的必然产物.信贷"现在收的太狠了,以前放的太松,货币政策的波动太大."

  银行业龙头工商银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票据贴现减少2,126.57亿元,下降64.5%.原因主要是根据信贷投放和信贷市场需求情况,主动调整收益率较低的票据贴现业务规模,以实现信贷均衡投放和收益目标.

  中国监管层为了制约银行月初信贷投放冲动,将自6月起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

  **不走明道走暗道**

  "明道"越走越窄,"暗道"就成为选择.在广受关注的农信社逃避信贷监管一事中,股份制银行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与一般国有银行将票据持有至到期不同,股份制银行多作为票据周转的中间渠道,一般不长期持有票据.有了票据後,要不就周转出去,要不就找农信社.大量快速周转获取收益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与农信社合作的必要性"十分重要".

  这也有监管机制方面的原因.华北一银行交易员表示,银监会各地银监局对其管辖区内的城商行、农信社管理比较严格.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受总行管理.这也成为股份制银行在票据业务上能屡打擦边球的原因之一.

  票据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率时高时低并不稳定,银行为何青睐票据业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很强的流动性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作为调节银行贷款规模的利器,增强应对政策以及市场变化的机动性.

  以2005年-2006年初票据贴现利率快速下行至不足2%为例,这一水平远低于当时的半年期存款利率2.07%.市场人士透露,这有可能是部分国有银行筹备上市,为降低坏账率而做大贷款规模,因而大举收票所致.

  "贷款有刚性,一旦政策变化了,银行就死掉了;而票据具有柔性的特质,银行经营必须刚柔并济",票据专家徐星发称.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开具承兑汇票属于承兑行的表外业务,并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却能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增加了保证金存款的规模.如此一举多得,银行何乐而不为呢?

  央行统计显示,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从2008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16.3%.

  苏州一外资行客户经理称,"很多银行都规定中间业务占比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现在很多银行都上市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而且(开承兑汇票)还能帮助银行完成存款任务."

  **监管风暴中,票据市场利率攀高**

  银监会严查农信社逃信贷规模,以及整顿票据理财业务以来,票据转贴市场利率连连爬高.半年左右的银行承兑汇贴现利率已迈向年息9%高位,令近期买断市场交投清淡.

  上海一国有银行交易员指出,收票机构减少,自然伴随票据市场利率的高位.预计今年票据市场整体利率水平仍将保持高位.

  对于票据整顿下企业融资遇阻,华南一小型银行票据交易员称,"下半年到期的票据,不转怎麽办.企业资金链就有可能断裂,想想都挺可怕的."

  杭州一大型票据中介机构上海分公司的负责人则透露,该公司已经全员放假两周,因为"来公司也没有事做,没有(贴现)行啊,不如给大家放大假".

  面对高企的贴现利率,除增加企业被迫持票到期机率外,而且民间借贷高达20%以上的资金成本背景,致银行放贷条件日趋苛刻,等候也越来越长.如果票据贴现这一渠道堵塞,或近关闭,很可能造成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进入转贴市场的票据基本都是杭州、南京大企业.一般小企业开几百万的票,对市场没什麽影响;大企业一开上亿,而且都是滚动签发的,再签不出来这资金链可能就断了,"华北一银行交易员也表示.

  河南、湖南等地农信社相关违规票据业务陆续叫停後,目前银行表示他们正忙于应付检查,接下来对实际业务的影响暂时还不好说.上海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指出,目前市场先观望,预计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冲击会大一些,大型银行影响有限.

  华北一商行交易员认为,就农信社而言,贴现和转帖之间仍然有利差,只是他们的盈利口径少了一大块儿,短期影响并不大,监管层之所以挑这个时间来检查,还是有其考虑的.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监管层本次规范票据业务的最终目标和执行力度到底是什麽样子.

  上述小型银行交易员就表示,"估计上面也不会一下子就全掐死吧.银行业务的刚性太强了,做大了容易,但往回收不好办呐."

  票据作为目前市场元素最多的信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期望.因此分析师估计监管层不会因噎废食,一灭了之.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银行票据交易以Shibor为定价基础,其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化程度较高.

  **未来:商业承兑汇票被寄厚望**

  在诸多结算工具中,除银行汇票、支票等直接支付手段外,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其支付性和融资性兼具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商业汇票的首要功能是支付工具,因此票据法特别规定银行承兑汇票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企业和银行往往出于各种目的开票,导致承兑汇票在一级市场签发承兑时就颇为"暧昧".

  企业除了与银行有类似的"合作"外,如果能够获得银行敞口的信用,即30%或50%的保证金比例开票,则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了"杠杆"融资的功能.

  东北一银行分支机构信贷员称,受人力限制和开展业务驱动,其对商业汇票的审核"只要表面要素齐全,我们就把它看作合法合规的.尤其是全额保证金,肯定是可以开的."

  甚至有银行与企业约定,企业若想获得贷款资金,条件是企业动用一定的自有资金滚动开票,即开票後马上贴现,贴现资金再作为保证金继续开票,以此来为银行创造存款,滚动开票损失的贴现利息银行将在其他合作的业务环节予以补偿.这类承兑汇票往往要求90%甚至100%的保证金.

  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不仅使银行有利可图,在某些时候,开票企业亦可从中获取无风险收益.

  路透一个月转贴参考率报价显示,2009年上半年转贴买方报价多在1.5%-1.6%区间,而半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如果企业存入100%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去贴现,在获得资金的同时,亦可赚取一定比例的收益.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目前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体的票据市场独立性较低,很多时候是信贷的附属品,所以随着宏观政策变化而起伏并不令人意外.

  "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他解释说,与几乎很少划分信用等级的银行承兑汇票相比,不同企业的信用等级可以拉开银行贴现业务的利率水平,增加银行开展业务的吸引力.而且,银行对贴现利率的定价权增加,对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不无裨益.

  前几年,票据市场上还有一些以国有大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为主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但随着银行机构收紧信贷规模,加之政府调控房地产行业,今年以来票据市场几乎难觅商业承兑汇票踪影.

  票据专家徐星发也透露,目前签发的商业汇票中,95%以上都是银行承兑汇票.

  东北一银行交易员指出,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从严"是唯一标准."除了本机构项下的,直贴基本不做.转贴除了需要给对手银行授信,管理上等同于贷款."

  **推进电子票据**

  央行于2009年10月28日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投入运行.试图进一步推动国内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

  同时,通过电子票据系统的实时查询,可以杜绝伪造票据或"克隆票"带来的风险,各家成员机构的票据规模等数据也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监管层面前,有助避免通过票据"倒规模"的现象发生.

  不过推行近两年,市场对电子票据的态度依然是不冷不热.

  上海一国有银行交易员表示,参与电子票据的企业必须与银行通过网银实现对接,存在一定的技术要求.用票意识上,也不能苛求企业立即适应票据的电子化形式,"看不到,还不如有票握在手里踏实".

  徐星发透露,目前的票据市场中电子票据的市场份额大概只有3%-4%左右.推广缓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票据业务涉及银行非常多的具体利益,并不愿让监管层一览无余,例如"倒规模",因而在推广电子票据方面并无明显积极性.

  对于电票使用率低的现状,华北一银行交易员建议到,"如果要更快推动电票业务的发展,我觉得监管部门应该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在信贷调控的时候,可以对电票计入信贷规模时暂时打一个折扣,比如说打个八折."

  同样,央行在再贴现上,也未给电票提供优先权或优惠措施."我们只能和人行北京营管部做电票回购(再贴现)业务,不能做买断的."上述华北的银行交易员并建议说,"我们对做买断的需求大点,希望北京营管部也能开设买断的再贴现业务窗口."

  此外,电子票据在推广上存在一些缺陷.一直以来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在推动,其他相关部门关注度都较为有限.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机构,对金融机构层面的影响大,但其作用力实在难覆盖作为票据源头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票源问题不解决,电票流动性差,内部循环自然也不会通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电子票据系统完全在人民银行监控范围内,市场上大量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自然不能开出电子票据,这对电子系统业务量形成阻碍.

  华中一银行交易员表示,人民银行对电票系统还是没有下决心推行.如果文件通知纸票停止流通,即便企业再不接受也不行.
(责任编辑:孟先亮)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