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时评:增加供给应成当下抑制通胀良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张志勇
2011年08月10日09:43
  国际金融市场刚刚过去“黑色星期一”,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备受国人关注的CPI同比上涨了6.5%,创3年来的新高,国内通胀的压力再次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仍是抑制通胀。

  客观地说,进入7月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美国债务上限问题,虽然在8月2日美债限方案获得通过,但美国只是把很多问题拖到两年以后。7日,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降至AA+,由此,美债降级重创全球市场信心。同时,欧债危机更加明朗,这使得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处于脆弱复苏的全球经济变得更加脆弱了。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再次提醒我们,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同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以此保证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民生的角度还是从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角度,关键是要沉着应对,而应对的重点是眼睛向内,除大的原则正如温家宝在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明确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抑制通胀是重中之重。

  我们应该看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CPI一路持续走高,显然这有宽松货币政策等带来原因,由此,流动性问题成为“千夫所指”,同时,市场的着重点都集中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货币问题,加息问题,使我们始终处于两难境地。很显然,美债限方案通过后,美国新一轮的刺激计划将再次启动。对全球而言,流动性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而我国面对通胀的压力,加息或不加息,都将是左右为难,显然是要适时而定。

  但在货币和流动性之外,还有没有我们没有引起足够关注问题?显然,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从今年上半年市场层面,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市场供给(主要指农副产品)和流通环节已成为导致CPI走高的另一重要根源。

  工业的大干快上,高速的GDP,其实我们不知不觉中在走着另一种形态的“大跃进”,尤其带来的重工轻农,重速度,轻质量,重出口,轻内需的诸多失衡,显然在高速运转之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些失衡不断地显现,而且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挑战。

  很多问题担心是没有用的,要来的迟早都会来。当下通胀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我们经济失衡的变现,由此,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才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我们认为,抑制通胀,更需“综合治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说流动性就只盯在流动性上。而解决供给,解决诸多的失衡,才能确保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而当下,解决好供给,不能不说是中国抑制通胀的关键。(张志勇)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