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势
无论是22天还是10天,其核心是根据国际原油市场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波幅来决定国内油价,定价机制没有改变,仍然是定价权让渡于人。
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政府正在加紧改革目前试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内部讨论中承认了目前定价机制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的不成熟,可能将调价参考周期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但放权给企业的可能性不大。(据《华夏时报》)
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部门不满意,企业不满意,消费者同样不满意。目前的定价机制是当国际市场原油(基准地定为布伦特、辛塔和迪拜)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同时,出于稳定通胀预期、保证企业利润等考虑,设定了每桶130美元、80美元的上下限。
此机制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由于近两年22个平均工作日满足4%的条件相当困难,出现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下挫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坚挺的怪现象。有业内人士撷取三个时间节点,2008年9月24日的102.45美元/桶,2011年2月17日的102.59美元/桶和2011年8月9日的102.57美元/桶,结果发现,上述三个时点国内93#汽油价格均价分别为7750元/吨、8681元/吨、9306元/吨;柴油均价分别为7300元/吨、8069元/吨和8307元/吨。
如此的调价机制使境内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不仅消费者受损,中国的石油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如此明确的定价模式,相当于把国内定价权拱手让给了国际投资者,只要把22天的波幅控制在4%以内,就变相地控制住了中国的油价。不管中国是否要增加战略储备,还是希望油企增加商业储备,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是一切尽在掌握。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成为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大型油企的进出口总是踩不准点,在高价时进口,在低价时大量出口,最后由国内消费者买单。
是不是将22个工作日下调到10天就可以改变歧视境内投资者的现况,让中国的石油战略更加安全?应该承认,会有所好转,但不会出现根本变化。
无论是22天还是10天,其核心是根据国际原油市场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波幅来决定国内油价,定价机制没有改变,仍然是定价权让渡于人,完全的太阿倒持。香港之所以有迅速的价格变化,原因是香港市场有加德士、
中石化、Shell等多家成品油零售商,市场完全开放,价格由公司自主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定价权在于公司。
在内地垄断的情况下,定价权归于公司显然不合适,可能会出现垄断价格,此时首先要增加油品市场的竞争者,至少出现5家左右的竞争者,全部拥有油源进口权利,此时将会出现市场竞价机制,价格的天平自然会向消费者倾斜,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会更加敏感,因为此时他们无法向消费者转嫁成本。
一个三不满意的定价机制,背后折射的是扭曲的市场结构,把扭曲的结构端正过来,价格自然理顺,何劳有关方面频频关照?只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机制,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油源垄断,中国的石油价格自然“三满意”。
叶檀(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王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