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两市地量恐在千亿元上下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1年08月24日04:25

  ⊙申万研究所 桂浩明 ○编辑 杨晓坤

  这几天,股市上一个很受人关注的现象是成交明显萎缩,最近几天沪深两市合计日成交金额仅1300亿元左右,换手率在也远低于1%。投资者都听说过“先有地量,后有地价”的股谚,现在股市成交如此低迷,是否真已经到了“地量”水平呢?而如果是出现了“地量”,那么“地价”是否也该出现了?

  在历史上,“先有地量,后有地价”的状况曾经反复发生过,没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也不会演变为股市谚语。但问题在于,多少成交金额算是地量呢?在不同时期,显然是有差异的。举个例子来说,在1996年以前,一般公认的“地量”水平是在10亿元以下,那时在极端状况下,深市一天的成交金额甚至还不到1亿元。而现在,所谓的“地量”就远远要高出当年很多了。去年9月下旬,股市所出现的“地量”水平是1313亿元,而就在这以后不久,大盘的确是出现了一波上涨行情,而且力度还不小。那么,去年的“地量”水平,能否可以作为如今的参照?是否现在已经出现“地量”了呢?在笔者看来,这样去想问题并非不可,但不能完全以此为凭。为什么?原因在于现在的市场环境与一年多前相比,有了较大变化。譬如说,由于ETF产品的增加,特别是很多券商热衷于通过ETF进行套利乃至高频买入并赎回操作来提升其市场占比,使得这方面的交易规模明显增加。人们从现在ETF买卖的空前活跃上,就不难发现这一点。看得出,时下的ETF交易,大量的并非是主动的趋势性操作,而是被动的随波逐流式的短线交易。这一方面导致了ETF价格的弹性变得很差,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成交量“虚增”的问题。由于客观上借助ETF所进行的高频买入与赎回是以T+0的形式进行的,所以会导致成交量放大。但是,毫无疑问,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成交量有其特殊性,无法视为资金稳定入市的结果,因此也很难与一般意义上的成交量有足够的可比性。所以,即便两市的日成交金额已经减少至1300亿元的低水平,与一年多前基本相当。但实际所代表的真实成交量水平应该是低于去年的。而在打破了去年的“地量水平”以后,股市仍然还在下跌,那么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真正的“地量”还没有到。

  那么,如何来分析现在股市的真正“地量”呢?不妨参考这样几组数据,一组是在剔除大盘股以后,以中小市值股票的成交量与去年同期去比;另外一组是在对可能成为ETF高频买入与赎回的标的股票进行成交数据调整以后,同样是与去年同期的同类股票作对比,再结合现在交易过程中大单与小单的比较等,参照历史数据来进行推算。根据申万研究所的研究,在目前的行情条件下,股市成交金额的“地量”水平,恐怕会比较接近1000亿元,很可能就在1100亿元左右。与现在的水平相比,还有约20%的差距。这种推算很难说非常准确的,因为其中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因素,并且也缺乏对历史数据权重的动态调整。但作为一个经验数据,还是可以作为某种参考的。或者说,现在大致可以认为,股市距离“地量”已经不远了。而“地量”的临近,多半也说明,“地价”也不会太远了。

  当然,现在股市所存在的问题很复杂,成交量的萎缩,只是各种因素制约的结果。反过来,仅仅看成交量也不可能够说明全部问题。但这至少是给人们判断后市提供了某种视角。作为投资者,现在固然还不必摩拳擦掌准备入市,但是应该是对大盘的走势保持比较高的关注度。毕竟,不管怎么说,低迷的成交量摆在面前,股市即便还有下跌空间,也应该不大了。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