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金融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推手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1年08月25日04:18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和实效。而产业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技术和金融三个方面。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对推动产业转型有关键作用。当前,银行要在支持产业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应实现“四个转变”。而金融机构也应把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支持放在重要位置。

  ⊙苑德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以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心。这种转型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面对日趋险恶的国际外部经济环境和日益强化的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理所当然,产业转型也就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动力。产业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和实效。而产业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技术和金融三个方面。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并且产业升级、产业扩张、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与产业转型相关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金融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商业银行应实现“四个转变”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有优势地位,银行贷款成为微观经济主体满足融资需求的主要融资方式。这样一种社会融资结构,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支持产业转型方面负有重要使命。而银行要在支持产业转型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制造业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承担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角色,成为城镇就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于是,制造业也就成为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但是,在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之后,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贷款重点,严格控制制造业中“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授信,积极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产业转型并非弃旧图新摒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使之演化为现代产业。实际上,到2010年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只有4%。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也才达到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显稚嫩,还无法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时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制造业一类的传统产业仍需提供必需的信贷支持。

  但是,信贷支持与信贷支持的重点不是一个概念。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转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才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做出明智选择和科学决策。否则,势必导致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剩,使提高产业结构的努力反过来又造成了产业结构趋同。前两年各地争先恐后大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能源项目,短期内便导致产能过剩,就是一个惨痛教训。

  二是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的空间结构,使信贷资金配置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区域均衡转变。产业转型既是产业之间的升级(不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和产业内部升级(同一产业内部技术集约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在区域间梯度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由低端到高端的纵向升级,必须有产业的横向优化配置相伴随,舍此就无法实现一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制度红利”和地利之便,集中了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大部分金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制度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递减、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情况的出现,东部地区原有的一些优势在逐步丧失,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良好。

  顺应这种变化和产业转型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贷款支持部分朝阳行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支持东部和中西部建立在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合作。应根据中西部的产业发展条件,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其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其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信贷资金在空间结构配置上的合理化,不仅有利于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最佳配置和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而且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是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使信贷产品从较少层次向多样化转变。产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其必然要求并将现实地推动包括信贷产品结构在内的金融结构变革。近年来,随着银行间竞争强度的加大,银行信贷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也有了提高。但是,银行信贷产品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客户纷繁复杂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差异化特征没有显现出来。产业转型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滋生的对银行信贷产品的新需求,是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商业银行新的信贷业务收入增长点。

  商业银行要增加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产业转型的发展动向和客户的需求变化,适时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在这方面,对中小企业产业转型的信贷支持或许更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大约占GDP 60%的经济总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部经营条件发生不利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中小企业以制造和加工为主的旧有盈利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沉重压力。

  然而,尽管中小企业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条件的制约又使得转型之路十分艰难。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就无法实现国家的整体产业转型。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适合其经营特点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信贷产品。在当前信贷紧缩背景下,要尽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使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超过贷款的平均增长,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条件。考虑到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扩大并购贷款规模,缓解企业并购融资需求高增长与并购贷款规模偏小的矛盾。可以适度降低并购贷款准入门槛,鼓励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

  四是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使信贷业务由经营传统信贷向注重发展绿色信贷转变。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经营决策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追求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融资行为。较之传统信贷这种“高碳金融”,绿色信贷表现为“低碳金融”,其支持重点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促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绿色信贷反映了产业转型的要求,体现了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高碳”的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客户结构,构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大幅度减少此类贷款势必影响经营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张。一些低碳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周期长,预期收益的确定性较差,且项目主体缺少必要的抵押担保品,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由于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导致绿色信贷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机制进展较为迟缓,这一领域蕴藏的丰厚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注重并快速发展绿色信贷,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银行,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品种,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尽快形成既符合信贷基本规则和运行规律却又有别于传统信贷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信贷制度。

  产业转型要求银行必须转型,而银行转型涉及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和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全面再造,是银行面对的一场重大变革。反过来,银行转型又将有力地促进产业转型。这样一种互动的逻辑关系,使银行可以在支持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自身效益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直接融资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视

  尽管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对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但光靠银行信贷是无法满足产业转型过程的融资需求的。这是因为:

  其一,银行贷款融资形式要求融资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强的偿还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价值足够的抵押物或担保品,主要适用于进入成长期末端或成熟期的企业。而在创业阶段或经营遇到困难处于调整阶段的企业,则很难获得贷款。

  其二,在信贷紧缩背景下,贷款的可得性大大下降。此时能否取得贷款并非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贷款条件,而往往受制于监管部门对贷款银行的控制程度和贷款银行为谋求扩大贷款规模与相关方面的博弈能力。“一刀切”式的贷款直接管制“错杀”了许多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

  眼下的信贷紧缩使好多合乎贷款条件的企业嗷嗷待哺,望贷兴叹,便足以说明问题。而直接融资以其特有的风险承担与风险分散功能,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特别是一些无法获得贷款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从技术层面推动产业转型,而且其融资能力也基本不受紧缩政策的制约。创业板市场和正在筹划扩容的新三板,就是面向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现已达到30%左右。由于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具有金融推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推动功能,加之发展迅速,因而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视。

  直接融资推动产业转型,必须积极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改造升级中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并非仅仅是为自身提供了一个资本融通和资本持续补充机制,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上市公司多是其所在行业的“排头兵”,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经营业绩等在业内处于前列。

  企业上市,可以发挥其作为行业龙头所具有的产业吸附功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而推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挖掘和培育上市资源,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扶持。证券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符合产业转型方向的行业的企业上市。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和并购基金,发挥这些基金在增加创业资本供给、支持产业发展扩张、促进产业优化组合等方面的优势。要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更多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

  把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支持摆在重要位置

  资源性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6亿以上。由于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基础之上,并且现在好多已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因而其产业转型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必须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摆在重要位置。

  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地方政府确定的产业政策目标和产业结构取向,支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资源型城市大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资源型城市应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并通过增量改革壮大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以提高金融机构密度,强化金融竞争,改善金融供求关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尽快改变资源型城市直接融资落后的局面。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为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作者单位: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