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创新应以基民需求为导向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闻群
2011年09月05日01:00

  1998年至2003年,公募基金的产品设计主要旨在搭建基金产品线。与此同时,也有多家基金公司采取基金产品发行方式上的创新,利用伞形基金实现快速打包发行基金。伞形基金的发行一方面达到快速完善基金公司产品线的目的;另一方面,投资者转换选择时也更为方便、费率更为

节省。

  整体来看,这一阶段基金产品实现了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从主动投资到被动投资,从股票、混合到债券、保本、货币的演变过程。

  产品发行则呈现一家基金公司率先推出一类产品,其他公司快速跟上的态势。截至2003年底,基金产品数量达到110只,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1700亿元,中国基金市场各类基础基金产品得到初步完善,投资者的基金投资和配置需求得到初步满足。

  2004年之后,随着基金产品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产品创新方向也更为多元化:开放式、具有两级市场交易机制的LOF基金,纯被动运作、两级市场套利具有可操作性的ETF基金,投资于海外市场的QDII基金,可在银行进行购买的ETF联接基金,收益分配上具有多级风险收益划分的分级基金,各类主题、行业、风格基金纷纷推出。

  截至目前的基金产品创新,不管是基础产品框架搭建的创新还是后续进一步多元化视角的创新,均是在中国基金市场发展时间尚短、基础市场可投资工具还不丰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基金产品的创新也基本是在借鉴海外基金市场成熟经验、再结合国内法律法规框架和市场需求情况下做出的。

  在基础市场可投资工具没有大的变化,海外市场能借鉴的东西也越来越难找的背景下,基金产品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再加上基金产品发行日趋宽松、产品发行竞争日趋激烈,基础市场持续徘徊、投资者进入基金市场的意愿并不强烈等当下基金市场现状,产品设计和创新越来越难。

  其实,停留于概念的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投资者不买账是很正常的结果。基金公司不应该认为产品设计和创新只是产品设计人员的事情,也不应该认为复杂或者所谓的“创新”体现了设计水平。面对一个特别玄乎、听不太懂,或者不契合自己需求的东西,谁愿意(或者放心)把真金白银交给你?

  有些时候,基金公司应该转换一下思维,看看基金投资者的需求是什么。所谓“大道至简”,建立在满足投资者需求基础上,简单、易于理解产品,才是真正顺应市场、顺应人心的产品创新,这样的产品创新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当然,有两项基础工作必须要做:一是分析现有基金产品结构;二是投资者需求的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现有基金产品大类结构情况: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基金产品数量超过800只,资产总规模约为2.32万亿元。从规模占比来看,其中偏股型基金(不包括QDII)达到84%,债券型基金为8%,货币市场为5%,QDII基金为3%。个人认为,目前基金市场高风险的偏股型基金产品比例偏高,基金投资者是否需要这么多的高风险产品,这是需要进一步调研的问题。

  其次,目前的基金产品结构决定了基金投资者大部分是高风险收益类型的。那么,对于收益期望不那么高、对风险和波动更为敏感的投资者群体,基金公司是否充分挖掘并设计出适应他们的产品呢?

  虽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曾在不同场合建议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以高风险的偏股型基金产品为主要投资对象,逐步进行中长期布局。但是,这是以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期望为前提的建议,我每一次都特别强调,如果承受波动能力很小,则还是不应该买偏股型产品。

  我国基金市场起步较晚,最初的产品设计和创新以搭建产品架构为目标,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满足投资者基本需求的目的。随着基础产品框架的逐步完善,基金产品创新的纵深发展,产品创新的分化也越来越严重。部分较为成功的基金产品创新,有效提升了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形象,也为基金管理公司开拓和维护客户群体提供了帮助。但也有部分所谓的“创新”流于概念,对投资者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在产品发行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建议基金管理公司不妨静下心来,把更多精力放在市场分析和投资者需求调查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达到双赢。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