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人才流动潮冲击基金公司中后台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1年09月09日00:24

     □本报记者 黄淑慧 上海报道

  人才流动问题愈发困扰基金管理公司。不仅是高管变动频繁,投研、销售等前台人员愈发紧缺,市场、风控乃至监察稽核、清算等中后台人员的流动也明显加速。不少基金管理公司反映,目前中后台岗位遭遇青黄不接的尴尬。

 "内流"加"外流"

 伴随公募基金行业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一直是个常议常新的话题。近一两年来,新基金管理公司审批重新开闸后,新基金发行数量激增,各家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感受到了人才捉襟见肘的压力。

 新获批以及筹备中的基金管理公司大规模招兵买马,除投研人才以外,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监察稽核及人力资源等中后台岗位人才也在大力网罗的范围中,这导致老公司的相应部门人手紧张。一家公司的监察稽核总监岗位在一年内已经三度易人,由此可见此类职位的供求关系。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的加速度不减,在进一步提升投研人员稀缺性的同时,也使得市场营销和基金会计等方面的人员颇为抢手。

 一方面,公募基金行业本身扩容引发行业内的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跳出本行业的例子正在增多,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不少市场、风控、清算岗位等中后台岗位的人员选择投奔券商和私募等行业。一名跳槽去券商的公募基金人士表示,除薪酬因素外,公募基金行业遭遇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是一个大背景。与公募基金相比,券商的业务较为多元,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一些跳槽至私募的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则是看中私募更为灵活的激励方式。此外,一些第三方机构频频向公募基金行业的人才伸出橄榄枝,甚至对一些高端人才许以一定的股权。

人才荒短期难缓解
 

 中小基金管理公司由于受到薪酬较低、市场影响力较弱等因素的制约,容易成为被"挖角"的对象,但个别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也难逃"黄埔军校"的命运。事实上,谈及人才这个话题,很难有基金管理公司感觉轻松。

 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当前行业处于盘整期,短期内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受到极大挑战,但从业人员尤其是"熟手"的供需关系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同时留住现有的人才,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普华永道对3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调查显示,找到并留住好的员工被公司高管视为基金行业最大的困难。该调查以1至10评分,10分表示担忧程度最高,有19家基金管理公司给出"8"分甚至更高,占接受调查基金管理公司总数的近2/3。这些公司反映,当前最为急缺的是投资管理、研究和销售与营销等岗位的人才。

 与今年上半年的一波离职潮相比,最近一两个月基金业的人才流动略为平静。不过,有业内人士预期,在目前的人才供需格局下,到了通常跳槽频繁的年底和年初,预计又会出现一次人才流动高峰。

 有基金管理公司高管担忧,目前各家公司还能以增加薪酬、提升职位等方式争夺人才,而如果市场行情持续低迷,逼迫基金公司开源节流、缩减人力资源开支以度过难关,这场人才争夺战将如何演变?

留住人才需要制度创新

 公募基金业是一个人才至上的行业,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公募基金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尤其是在目前该行业因为市场低迷而遭遇发展瓶颈时,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不直面这个难题。

 诚然,公募基金行业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迅速扩张客观上造就了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的人才流动实属正常,也有助于激发行业的活力,但如果从业人员特别是投研人员的配备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必然会影响基金行业的发展,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会带来伤害。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挽留人才?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如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速度?这些都应当成为基金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薪酬吸引人才,以职位网罗人才,这是当下各家基金公司争夺人才时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不免流于短期效应,或许一时管用,但难以起到根本性的留住人才的作用。基金行业需要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既需要各家基金管理公司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上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也需要整个行业层面的制度性突破。

 就基金管理公司层面而言,各家公司的激励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在健全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完善合理公平的考核机制以及营造各类人才互相学习、促进、提高的氛围等方面,都有调整和提升的空间。事实上,基金行业内不乏一些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颇具特色的公司,其人才队伍多年来保持稳定。在投研人才紧缺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很多基金公司高管意识到,需要在保持内部人才稳定、实现"内生性"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因此纷纷细化、优化原有的考核体系和晋升制度,并且更为注重阶梯化的人才培养,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人才竞争局面。

 从基金行业层面来看,人才问题的解决方案仍在于基金业股权激励方案的破题。一些基金业高管呼吁,如果监管层允许员工参股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使其人力资本价值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得到体现,增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人员的稳定性,摆脱目前基金管理公司核心人员流动频繁的困境,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在《基金法》修订的大背景下,这一构想被基金业界寄予厚望。如果《基金法》在放宽基金从业人员买卖证券及股权激励方面有所突破,无疑对稳定基金业人才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