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梅新育
自从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了长足发展,增长势头颇为迅猛。然而,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迅猛发展进程中,收付差额问题也日渐突出,并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当前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问题表现为进口贸易支付人民币多,而出口贸易收入人民币少,导致人民币国际化预期收益不能全部实现。因为我们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借此减少外汇储备,至少显著降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从而减轻庞大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压力。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接踵爆发,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压力。如果收付平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储备增长无影响;如果出口收入人民币多于进口支付人民币,储备增长将少于完全外币结算的情况;如果进口支付人民币多于出口收入人民币,由于减少了我国使用外汇的净支付数量,国内外汇储备存量将加快增长,这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局面。
今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出口结算202.3亿元,进口结算2853.7亿元,后者为前者的14.1倍;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出口结算195.9亿元,进口结算351.3亿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合计,经常项目出口结算398.2亿元,进口结算3205.0亿元,后者是前者的8.0倍;实际收付总额2584.7亿元,其中实收392.5亿元,实付2192.2亿元,收付比1∶5。第二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际收付总额4090.3亿元,其中实收1037.8亿元,实付3052.5亿元,收付比1∶2.9。这样,上半年经常项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430.3亿元,实付5244.7亿元,实付高于实收的差额为3814.4亿元。按照6月末人民币汇率1美元兑6.4716元人民币计算,折合589.4亿美元。根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上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总额984亿美元,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相当于其59.9%;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影响的外汇储备增量1369亿美元,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相当于其43.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导致国内储备增长589.4亿美元,占同期储备增量的43.1%;这样的比例,足以表明此问题之大了。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市场地位不够强,以及跨境套利操作。
首先,要使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首要的条件应当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这种货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信用货币时代,老牌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无需在本国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就让其本币持有者无限量购入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但一种新晋国际货币要想做到这一点,本国必须能够大量生产供应这些商品和服务。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全面开放的环境里,中国有能力满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货物和服务的大多数需求,但还不能满足发达贸易伙伴对很多货物和服务的要求,对美欧贸易伙伴尤其如此。因此,在人民币结算实践中,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美欧贸易伙伴。由于美欧是我国最大出口市场,而作为一个原料进口大国,我国进口来源中对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占比例较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付大于实收的局面也就势在必然了。
其次,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企业从汇率波动中获利的基本手段是收入“硬币”而支付“软币”,市场地位和谈判能力较强的一方通常能够迫使对方接受对自己有利的结算货币。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中国企业总体上都存在市场地位虚弱的问题,货物贸易出口中常见的格局是成千上万家中国供货商竞争沃尔玛之类少数巨头的订单,进口中常见的景象是千百家中国厂商竞相争夺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之类少数资源巨头的原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贸总体上势必呈现支付“硬币”(人民币)而收入“软币”(美元、欧元)的不利格局。
第三,跨境套利操作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问题。因为外国出口商发现,与中国内地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香港存在溢价。这些公司便接受中国进口商的人民币付款,然后以更具吸引力的离岸汇率将其兑换成美元,从而在两个市场间进行套利。
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是在海外积累起足够的该种货币存量。为此,无论是美元还是日元,其国际化的第一阶段无不是通过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信贷等渠道从母国大规模向海外投放本币,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付大于实收,客观上发挥了增加海外人民币存量的作用。不经历这一阶段,海外没有足够人民币存量,绝无可能进入支付软币(美元、欧元)而收入硬币(人民币)阶段。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必须在这一阶段承受人民币结算实付大于实收的副作用,而且,这一副作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仍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通过进口支付渠道向海外投放人民币,以本币换取大量海外实物资源,这一“铸币税”利益本来就是我们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所期望的,也大于人民币结算实付大于实收副作用带来的负担。
在正确评估人民币结算实付大于实收副作用的前提下,既然海外人民币存量已经增长到了一定规模,我们也需要努力减轻收付失衡程度,化解其副作用。除了加强对跨境套利行为的监管之外,目前我们努力的重点应当是拓宽人民币运用渠道,以此增强美欧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
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让人民币持有者能够买到更多、更高端的货物。由于生产周期长,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在出口贸易中承受的汇率风险格外突出,他们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期望因此而格外强烈,而他们的市场业绩又将反过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成败得失,中国先进制造业和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
我们还需要继续发展海外人民币证券市场。在这方面,亚洲开发银行(ADB)、国际金融公司、麦当劳(McDonald's)、卡特彼勒(Caterpillar)、澳新银行(ANZ)、俄罗斯JSC VTB 银行和世行等一系列机构已经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为海外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条投资运用人民币的渠道,而且颇受追捧。
此外,还应开放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准许外国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对华直接投资。由于美欧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甚多,且继续保持着浓厚兴趣,此举可望提高美欧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进而通过提高出口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来减少国内美元存量增长,缓解外汇储备管理压力。商务部日前发布《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举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广到全国,又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重心从大规模对外投放人民币全面转向拓宽人民币使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