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118只新股排队上市,借壳成投行熊市最大生意

来源:理财周报
2011年09月13日06:39

 理财周报记者 张伟湘

  即使是在熊市,精明的投行也不愁找不到生意。
  两个交易日前,香港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宣布了一份耸人听闻的消息,将裁撤大约3000名银行职员,创下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最大裁员纪录,汇丰的同行瑞银担忧,金融市场不稳定将持续影响银行的业绩。一幅山雨欲来前的表现。不过,当天港交所却披露了另外一个信息,今年内香港还将有118只新股即将上市,其中不乏巴西石油、巴黎银行、德国DHL等世界知名企业,似乎市场的好运还没有到尽头。
  总部在内地的一家中资券商的香港IBANKER(投资银行家)坐在IFC望海的窗边,一边抿着茶,一边对记者说,其实内地的企业家并不担忧目前的市场,他们只想尽快上市,募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而在北京,中国证监会附近的宾馆早已爆满,一些等待上市聆讯的企业甚至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长期包房。漫长的等待令不少内地企业失去了信心,他们选择了香港。大福证券两年前是香港最大的本地券商,一年前更换了新股东,目前叫海通国际,通过这一平台,海通顺利将内地的客户引进香港,其中一些对IPO很感兴趣。与海通情况类似的还有另一家大型中资券商,其投行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手中就有3个项目,其中2个是试图借壳上市的。
  内地老板们考虑得很简单,首先是壳要便宜,其次是资产置换的手尾不多。这位投行总经理表示,他们最青睐股价在0.1港元至0.5港元之间的主板仙股公司,内地企业收购这样的一个壳,有时5000万港元就可以"搞掂"。
  他话锋一转,不过,现在这类壳已经不多了,前些日子一家符合条件的壳公司老板刚一流露出意向,就有五六家内地机构找上门来,把我们也吓了一跳。最后和客户一商议,加了2000万才把壳拿下来。事实上,正是内地企业强劲的上市欲望令IPO的利润逐渐渗透到中型券商。内地的大企业和海外的跨国企业在港上市,选择的账簿管理人、保荐人基本都是外国投行和中资一流机构,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中信,几乎包揽了上市业务的70%以上。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担忧费用较高,则选择了中型券商。
  近期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内地男装休闲鞋运营商动感集团的上市保荐人就选择了国泰君安在香港的子公司,这也让即使是在内地,保荐业务也并不出色的国泰君安试到了甜头。
  然而,顺利借壳上市只是募资的第一步,突如其来的变数也许会给企业带来不少风险。进能国际去年通过注入资产成功借壳,但是由于业绩未能提升,股价已从借壳前的0.35港元跌至0.08港元,市值蒸发77%。而在2009年宣布借壳上市的中国大冶也因为触发了香港的反收购条件,令股价长期压抑,股价从1.2港元跌至最低0.4港元,股价蒸发66%。
  在近两年的矿业借壳股中,记者只记得陕西的金川国际比较成功,这家内地大型铜矿商借壳澳门投资上市后,1年内让中小股东手中的股票升值超过17倍。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