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国务院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礼包”送出。
10月12日,一系列被市场评价为“开仓放粮”的政策措施正式公布。不同以往,酝酿了8个月之久的新政更为关注“小微”企业,明确将“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型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长至
2015年”;“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500万元以下的单户贷款,不计入存贷比”。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聚焦仅是保证政策扶持目标更加精准的初步尝试。下一步,应有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应有更加全面准确的针对“小微”企业资信的数据平台建设,以保证上述政策发挥应有作用。
市场在对新政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在呼唤更深层次的改革,真正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草根金融,弥补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不足,让更加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小微”企业的春天?
不久前最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首次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小、微三种,新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个体工商户也被纳入微型企业范畴。划分标准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即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
有分析指出,此次“小微”企业扶持新政,核心点在于构筑导流渠,促使更大比例的资金真正流向最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
以前有关中小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均是笼统指所有的中型规模以下的企业,因此在具体政策落实过程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里经营规模比较大、效益比较好的中型企业得到了“锦上添花”的支持。而小型和微型企业则较少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10月刚刚完成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课题研究中发现,中国的银行贷款覆盖率,大型企业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中型企业达80%以上,而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则80%以上与信贷无关。 2010年,授信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中国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超过5%。
即使是争取到贷款,小微企业还需支付贷款保证金、担保费、评估费、中介费等费用,实际借款利率超过大企业的两倍以上。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不久前在小微企业聚集的浙江省调研时了解到,由于成本上升,外需疲弱,今年浙江大致有20%的企业停产、半停产,小微企业的压力正在显著增加。温州等地很多小微企业老板由于还不起高利贷而选择“跑路”。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议题。
然而,政策“导流渠”真正发挥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中国工商银行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处长王夫良注意到,在银行根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作时,仍在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发现一些不应得到支持的企业,其中很多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例如,某省交通厅下属公司,人数很少,按照国家标准是小型企业,但其在银行的贷款额却达到近200亿元规模。
王夫良认为,完全按照人数和营业收入划型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细分行业,把一些行业剔除。比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公路管理养护、铁路运输、电力生产、开发区建设等行业,这些都应从“小微”企业里面剔掉。
因为这些机构名义上注册成一个公司,实际上就是政府机构或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目前这部分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占了近30%的比例,却并没有真实反映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最大的掣肘
市场的反馈是,融资难与融资贵共同构成了当下“小微”企业发展最大的掣肘。
然而,宏观运行数据似乎不支持这种判断。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58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64.5%,余额同比增长18.2%,其中小企业上半年累计增加了865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5.2%,余额同比增长25.9%。
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等四大行,新增小企业信贷客户23000多户,新增小企业贷款3000多亿元,都完成了上半年度的任务。
为什么银行给小企业的贷款增速提高,而企业融资难仍然突出?
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金融部处长黄建勤分析认为,除了受通胀的影响,企业原材料、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利润萎缩,对资金需求增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服务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不健全。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9.85万亿元;直接融资,包括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还有中关村场外交易挂牌公司,共6646亿元;除此之外,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借款、小企业集合债券、创投企业融资共有规模1698亿元。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这占了整个融资额的92.2%。
中国现有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全国性银行在存款市场中占比77%,贷款市场占比80%,而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市场的份额都在20%以下。
四大行目前中小企业客户数加起来共30万户,其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数是20多万户。而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
即使是未来几年内四大行把客户数量翻一番,相对于4000多万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非常有限。这种供需矛盾使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小微企业数据平台更亟待建立。
中国银监会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张小松认为,目前银行面临的困难是,如何找到一个针对小微企业的资信评价标准。银行希望找到的是符合产业政策,并且有还款意愿和能力的小微企业,而这方面的数据非常匮乏。
一位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就对本刊记者表示,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当前小微企业贷款的难题。
目前,税务部门、法院和工商部门掌握的数据都视同自己的内部资源,使商业银行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取,只能靠“桌子底下”的交易。这就意味着高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由借款人,也就是企业承担。
该负责人认为,当前亟待打破这种部门割据的格局,扩大中小企业信息的采集范围,建立一个公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可以向商业银行统一收取固定费用,这样不仅便利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也降低了企业的信贷成本。
同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改善当前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就建议,银监会应该降低目前门槛,大力发展上千家独立的区域性小银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也曾数次向银监会建议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
张文魁提议,中国可以考虑未来成立存款保险公司,给这些小银行做担保,避免国家为其吸储和放贷承担风险。商业化存款保险公司,可以协助监管部门来控制银行风险。
有业内人士指出,可以考虑从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预算中,拿出固定的一块,作为中小企业的风险补偿基金,或是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是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持续贴息等等。
这样既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高于大企业的情况,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通过普惠制的担保机制,使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机会。
监管体系谋变
需要变革的还有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自身。
目前,负责全国4000多万家小微企业的政府部门是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司里边有政府工作人员24人。与此同时,国务院还设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人,由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任组长,并由16个部委和机构的负责人组成,其办公室也设在中小企业司,负责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课题认为,中小企业司设在工信部,易产生视角偏差或层面收窄。中小企业事务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特点,这使得工信部作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牵头”作用处境尴尬。
涉及到中小企业各个方面的政策不是中小企业司单独可以解决的,因此还涉及到包括科技部、财政部、银监会、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等9个部门和机构,可谓“九龙治水”。
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缺乏对中小企业政策落实的追踪考核机制,使得从2003年《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8年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仍然难以落到实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调研地方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时发现,从2008年至2011年的3年内,全国有18个省区市独立挂牌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称为中小企业局或中小企业厅,这些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反映了时代发展要求。
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应融合更多的政府资源,打破“九龙治水”的局面。
而从中央的角度来看,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包括全国工商联、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都建议中国可以参考美国或日本的经验,在中央层面设立直属的中小企业部门。
当前,美国设有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署,工作人员有2000多人;日本设有中小企业厅,196人,也直属中央,并配有财政、金融、经营、技术、支持、宣传等各个部门。
然而,也有专家质疑,建立一个副部级机构仍然需要协调各部委的利益和关系,现有的国务院领导小组已经可以承担这个职责了。如果再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局,势必还需要地方相应的配套,使行政机构膨胀,反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监管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