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67家公司斥290亿元买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不差钱

2011年11月05日10:47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货币紧缩、实体经济不景气,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与企业毛利率持续下降这两种要素同时作用,形成巨大反差,最终促成上市公司扎堆理财。”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所说的正是如今A股史上少见的投资潮。

  据新快报《赚钱周刊》独家统计,截至11月2日,共有67家上市

公司一次或多次购买银行或信托类理财产品,少者500万元,最多的一次豪掷40亿元,这些公司的投资额加起来已达到290亿元,较去年增加10倍。

  虽然理由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眼下国内各行各业普遍资金紧缺,大量企业甚至不惜转向高利贷,为何偏偏这些上市公司不差钱?轻松“圈钱”,手有余钱是最大因素。上述67家公司中,有超过20家是2010年后上市的。由于都是高市盈率、高价发行,这些公司圈到的钱大大超过募资项目所需,因而形成巨额资金沉淀。

  而选择银行或信托类理财产品则是上市公司和银行间的双向选择,前者在弱市中获得相对较高收益,后者则或可变相揽储。

  现状:今年“炒钱”风靡海螺水泥(600585)40亿最大手笔

  据新快报《赚钱周刊》统计显示,截至11月2日,今年共有67家上市公司购买或通过董事会议案准备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近290亿元。其中兆驰股份(002429)等更是多次出手,如3月16日买1.2亿元,4月9日又买3.8亿元,9月7日再斥资1.98亿元购买。

  分月度来看,今年1月仅信立泰(002294)、中卫国脉(600640)等几家向来喜欢买理财产品的公司有“炒钱”行为;2月银根紧缩,资金价格攀升,山东威达(002026)和二六三(002467)等均发布购买理财产品议案。进入3月,新加盟公司增多,包括沪电股份(002463)、广电运通(002152)、汉钟精机(002158)、珠江啤酒(002461)等公司。6月15日,海螺水泥公告将40亿元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成为截至目前年内最大手笔。

  在中报披露时,很多投资大户也浮出水面,如中化国际(600500)披露其持有5家内外资银行发行的超过13亿元的理财产品。

  而9月开始就进入井喷期了,光深市就有康力电梯(002367)等11家公司合计涉资24.68亿元。其中士兰微(600460)自9月10日至11月3日,累计购买资金达2.53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5.18%;三峡水利(600116)购买两款理财产品的金额合计也有1.08亿元。10月,洋河股份(002304)更因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达19.6亿元,而被投资者聚焦。

  漫步者(002351)或系最频繁购买者

  统计前十个月的公告发现,许多公司购买频率较高。如10月21日,赛象科技(002337)公告可用于购买保本理财产品的最高额度为3.5亿元,并且资金可以滚动使用,而今年以来,其已分五次认购了中行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两次购买的额度为1000万元,三次为1800万元。

  陕鼓动力(601369)也同样频繁。今年6月13日到8月19日购买累计金额13亿元,9月17日再公告,拟购买3亿元。

  漫步者也“不甘示弱”,数据显示已有9次出手,6月24日购买5000万元,7月1日购买3200万元、旗下北京爱德发购买1亿元,7月29日与北京爱德发合计购买9000万元,8月1日购买浦发深圳分行理财产品,8月30日又与北京爱德发分别使用5000万元、8000万元购买浦发利多多公司理财计划2011年HH193期。

  超募资金为理财主流

  统计数据显示,手握大量现金的新公司是最积极的购买者,当中包括翰宇药业(300199)等超过20家2010年上市的公司。今年上半年164宗IPO中,计划募资717亿元,实际募资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

  

  前述频繁购买的漫步者就是2010年2月5日上市的,实际募集达11.6亿元,今年累计购买达6亿元。

  今年4月7日上市的翰宇药业,实际募资7.15亿元,不久便公告称将利用累计不超过5400万元的自有闲置资金进行短期投资。

  今年4月上市的闽发铝业(002578),实际募资5.94亿元,而截至9月末已滚动使用8200万元购买期限均为7天内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

  今年5月九牧王(601566)募集9.06亿元,至8月底,即宣称拟循环利用不超过4亿元进行理财产品投资。

  解读:沉淀资金为何选择“炒钱”出路?

  1.有感于今年弱市,避险求保

  资料显示,风靡A股的“炒钱”始于2008年,不过,此前上市公司更热衷于炒股买基,而很少涉足银行理财产品。2008年,有4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2009年有5家,2010年突增至18家。

  今年股市一直不景气,截至11月2日,沪指跌去304点,跌幅约10.82%,IPO重启以来,新上市公司超募近4800亿元,坐拥巨额现金却找不到更高收益的项目。据资讯统计显示,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6.21%的预期收益率在0-2%,19.13%在2%-3%、63.61%在3%-5%,更有39款的预期收益率超过8%,这些相加约占总数的0.41%。虽然整体收益并不很高,但总比“闲”着好,即使加息后,目前活期利率也仅0.5%。因此,超募资金较多的中小板公司成理财主流。

  银行业人士表示,目前银行许多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比起活期存款来,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而且期限相对较短,灵活性高。

  另外,有的上市公司对经济活动的判断趋向悲观。广州本地某券商人士认为,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井喷”现象,说明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员,其对于股市的判断比散户敏感一些,部分公司或早已预见今年难有好行情。

  2.迫于银行施压,非自愿购买

  除了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外,还有上市公司表示,其实是被迫买银行理财产品。业内人士称,不少银行将理财产品卖给上市公司是变相揽储。由于今年银行存款指标压力很大,理财产品逐渐演变成银行“揽储”的重要工具。

  

  有金融行业研究员表述,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上市公司购买的目的除了变相帮关联银行完成发行任务外,大部分是为了获得融资,企业想要贷款,先要购买一定数额的理财产品,然后才能得到贷款。

  比如6月23日,兆驰股份公告,在其已购买的10份理财产品中,8份来自建行,其中4份来自建行南昌分行。而同日发布的另一份公告则显示,其调整了募集资金专户,将中行深圳上步支行的账户销户,资金转入建行南昌火车站支行,对自己的第三方监管银行相当“捧场”。

  据悉,如果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那么贷款利率一般至少要上浮30%以上,而且还要排队审批,但如果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理财产品,银行就会把你当做优质客户,贷款可享受基准利率,审批速度也会很快。

  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都很给力。如东阿阿胶(000423)三季报显示货币资金12.7亿元,拿出9亿元买银行理财产品;海螺水泥更豪掷40亿元投向银行理财产品;洋河股份则在两个月内累计斥资19.6亿元买理财产品,这一数字已占IPO募资净额(26亿元)的75%,占三季报中货币资金余额(67.82亿元)的28.9%。

  上市公司的加入也让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抢购状态。有关数据库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4876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远超2010年全年规模。

  上市公司的加入,还导致了高收益理财产品门槛大幅提高。资料显示,8月上旬仅针对VIP客户就有122款产品发行,此外有32款针对普通个人的产品门槛提升至100万元以上。整个8月上旬,资金门槛在10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数量在总发行数中占比高达18%。

  3.暗度陈仓,置换募投资金

  虽然融资再融资使上市公司拥有大量资金,但按规定,这些资金并不能用于理财。去年完成定向增发的深圳惠程(002168)今年在使用募集资金上就出现这种重大违规。其在6月公告称,公司违规利用定增专项募资3.31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不过,该违规行为被发现后,也只是深圳惠程对子公司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及通报批评,并向投资者表达了歉意。监管层并无实质处罚决定。

  违规成本低也让很多上市公司屡玩类似把戏。据银行界人士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常见的操作方式是,用募资置换前期投入的自有资金,或以补充流动资金为名,将募资变为自有资金,以躲避监管,之后投向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以漫步者为例,其在2010年2月5日上市时,计划募资4.2亿元,实际募资达11.67亿元,超募7.43亿元。同年3月25日,董事会审议通过两个议案,置出资金2.19亿元,偿还银行借款与委托贷款4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数项合计约3亿元。而其今年第一次拟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恰好也是3亿元。

  业内人士称,虽然将“圈”到的钱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有违投资者意愿,但对比少数将募资存到不同银行以满足对方的吸储需要同时将好处收归个人的公司,漫步者或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