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钛胜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齐莱平 |
2011年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也是外资保险进入国内市场第十年, 在搜狐财经主办的"入世10年外资寿险‘中国概念股’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现任上海钛胜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原中美大都会人寿总经理齐莱平作为嘉宾参加了发布会,他结合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等地的保险市场,对中国寿险市场做出如下分析
引进外资,分战略投资和股权合资两种模式
从总体看,外资公司拓展中国市场,有一部分因对中国市场不了解,往往采取参股方式,先做战略投资者。目前中国国内几大寿险公司像平安、太平洋、泰康等都有外资股东。另有一些公司则以自主经营为主,并按国内监管规定,寻找一个国内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从合资公司的中外股东看,基本上国内市场所有合资公司的中方伙伴都属于国企性质,最近则刚刚批复了一家外资与民营企业合资的保险公司。总之,外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必须先看清大环境,解决各种冲突,才能谈下一步如何经营。
国进外退 监管规定不合理?
根据2010年末统计,合资公司在国内61家保险企业中占28家,达到46%的比例。但从总保费收入占比看,大概只有5-6%个百分点。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外资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局面很严峻。更为严重的是,这28家合资公司中,只有8家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在2010年达到了损益平衡。
面对这一经营事实,我认为,监管部门有必要重视现在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难题,并有必要考量当初所设定的监管规定是否合理?因为这28家合资公司中,已有13家发生了股东更换,有的是中方扩股已超过外方。若再细究来看,2004年以前成立的19家合资公司中,有13家曾经有过股东更换,或称中方扩股已超过50%。
我认为,出现这种“国进外退”现象,是因为这些公司妥协于监管规定。以光大永明为例,它原来是合资公司,如果按相关监管规定,新网点批复速度不可能很快,而今它作为内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股东光大的银行网点进行业务拓展。基于渠道为王的行业事实,所谓“国进外退”现象将比较多的出现在以银行控股为主的保险公司身上。
股东成分+盈利能力+保单情况是长久经营之本
我认为,外资公司要想在中国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股东稳定是基础。就拿此次获评搜狐财经“中国概念股”优胜奖项的几家外资公司为例,它们的中外股东十几年来都是相敬如宾,未发生任何股东更换,大家都信守当初的承诺,继续支持公司的发展。而且几家获奖企业除了刚刚成立的合资公司,都达到了损益平衡。
我们去评估一家保险公司发展的好与坏,不光看它的股权结构,更要关注其股东成份、盈利能力及保单情况,这三大因素是企业长久经营之本!
外资并不恐怖,不是狼
试想,如果1992年友邦没有来中国,1995年宏利没有来中国,28家外资公司从来没进入到中国市场,现在的中国寿险市场会是什么样?
大家谈本土化,意即想做老百姓已经熟悉的商业模式,但若无创新,这个行业会长成什么样?可以肯定的说,外资保险公司在过去这段时间对中国寿险业良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渠道创新(如电话营销、银保等)到产品创新(如早期的投连险等),不一而足。而这些国际通用的运作方式经由外资公司带到中国,是推动了中国寿险业市场发展的。
所以说外资保险并不恐怖,不是狼,外资进入中国,只是为促进整个寿险市场更好发展,
我也呼吁保险监管部门领导履新之时,更深入研讨下外资公司的监管规定到底该如何设置。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