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傍晚,中国央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距离央行上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到半年时间,是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全球主要央行的联合救市行为,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意味着以货币紧缩为代表的市场正常化努力,在债务危机的倒逼下宣告失败。
此次央行的行动有两大要点,一是降低美元利率,二是扩大货币流动性。央行的宽松行为,说明以往的货币泡沫所酿造的货币危机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央行货币稍有紧缩即会爆发债务危机,同时显现出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必然火烧连城,影响法、德两国,进而祸及在欧元区有极大风险敞口的美国,导致全球信用市场在次贷危机之后出现二度冻结。央行宽松政策对挽救处于燃眉之急的债务危机有利,而对于经济正常化的预期不利。
放松货币政策只能短期镇痛,救不了实体经济。全球实体经济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盈利模式,以及对于此前的高福利政策的反思。此时逼迫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只能恶化未来的资金配置,导致进一步的产能过剩。
全球股市欢呼,但注定无法长久。货币泡沫有助于股市短期涨跌,但长期牛市的形成靠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以及对投资者的回报。从来没有由纯粹货币流动性推动的牛市。
不可忽视的是,未来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股市欢呼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从原油到黄金价格同步欢呼,房地产市场则获得强心针。急剧下滑的房地产成交量,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关键时刻,此时政府发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虽然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楼市,楼市的限贷令未必会取消,但货币泡沫从来都是房地产泡沫的催化剂。一旦政府放松货币预期明确,全球的大宗商品与中国的房地产、艺术品等可能报复性反弹。
虽然此次中国央行下调5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释放4000亿货币,应对的是年底的兑付危机,不可能对金融经济发生太大影响,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时隔3年后各国央行从信誓旦旦的经济正常化,到逐步走向宽松,说明此前全球经济已经在货币发放的鸦片榻上躺得太久,失去了正常生存的能力。今后经济最好的结果是逐步减少货币剂量,最坏的结果是无法起身。
降存准率是为了缓解阵痛的暂时举措,而不是向宽松的货币泡沫全面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