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财经评论

周俊生:切断政府利益诉求是楼市调控核心

2011年12月20日08:09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周俊生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正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12月18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与10月份相比,11月份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5个。而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个,比10月份又增加了2个,而涨幅回落的城市则有61个,比10月份增加了2个。

  房价下降,固然让具有居住型、改善型这类刚性需求的“蜗居一族”看到了希望,但是,一种不安的情绪也开始在市场出现。除了高位买入住房的人感到失落,管理层方面也开始对房价下降可能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了忧虑。12月17日,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上海某钢铁网站年会上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宜出现深度调控。他的理由是,“整个房地产业连带着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一直到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这个链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辐射和联动作用太明显了”。“银行能承受房价降20%以上,但一旦降价接近30%,整个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贾康的这番言论,估计又会引来舆论的拍砖。从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的房价离降价20%似乎还很遥远,因此他的担忧似乎有点超前。但是,政府在进行市场调控时,必须具有前瞻的眼光,否则就很可能在突然降临的新情况面前措手不及,从而使已有的成果夭折。因此,在房价拐点刚刚形成的时候,研究房价下降到一定幅度后对整个经济局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很有必要。

  目前为止,调控效果主要是靠行政强制取得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限购令”,它不仅使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清扫出市场,而且在限购政策许可范围内的刚性需求也因为对房价进一步下降的预期而迟迟不出手。但是,这种基于行政力量的市场变化却为未来调控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不少难度。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被用来作为推动GDP发展甚至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龙头产业,尽管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但既有的经济格局一旦成型,要想在短时间里改变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地方政府对GDP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需求却是刻不容缓的。政府既有能力将房价推上去,也有能力基于自我的需要将房价压下来,但是,当房价的下降超过了政府的可忍受程度时,也就是贾康所说的“深度调控”出现的时候,政府同样可以利用它强大的“有形之手”,让市场回到它所需要的状态。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尚无转向的可能性。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同时明确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也就是说,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仍是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消费增速提升有难度,出口形势不乐观之际,保持经济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便是拉动投资杠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由国务院发改委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也已明确,明年要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很显然,当房价进一步下降的时候,它对诸多相关产业的“龙头作用”将不复存在,以投资来推动经济保增长目标的实现也将困难重重。

  因此,在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的前提之下,未来的房地产调控需要决策部门拿出更高的智慧,既要让房价继续有所下降,又要避免房价下降伤害到整个宏观经济。从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已就明年扩大房产税试点频频吹风。房产税的推行,确实可以让投资投机者增加持有房屋的成本,从而压抑住一部分这方面的能量,但房产税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政府基于自我利益的需要推出的措施,它使政府在摆脱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后有可能转向对“房屋财政”的依赖,而投资投机者完全有可能将房产税的成本转嫁到刚性需求者身上,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助推房价,因此它显然不应该成为未来市场调控的重点。

  决策部门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形成让民众怨声载道的局面,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政府对这个市场产生了太多的利益追求,因此调控的最核心问题其实是切除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追求,而不是利用行政权力来强化这种利益追求。令人忧虑的是,调控尽管在不断深入,但到目前为止,政府在这个市场的利益通道基本未能涉及。只要这个格局不改变,那么,房地产市场就永远只能是让政府予取予夺的不完善市场,政府随时可以基于自我的需要改变调控政策。贾康提出的房地产市场不可“深度调控”,正是曲折地反映了市场调控在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