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下称“中石油”)的金融版图正在扩张。
记者近日获悉,中石油筹建的我国内地首家专业自保公司(下称“自保公司)最早或于2012年上半年开业,中意财险现任董事长潘国潮正是自保公司总经理的人选之一。但记者通过邮件和电话联系中石油了解此事
,被告知尚需核实。迄今,中石油的金融触角已遍及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尤其在保险业,其与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已合资组建了一财一寿两家险企。
“肥水不流外人田”
自保公司即主要业务对象为其母公司的保险公司,对其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的风险进行保险与再保险服务。目前已成为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尚属空白。
作为中国大陆首家专业自保公司,中石油自保公司筹备可谓顺利。记者近日获悉,2012年上半年该自保公司或可正式开业,注册资本约为50亿元。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意财险现任董事长潘国潮已进入自保公司总经理人选。公开信息显示,潘曾在中石油财务公司任职,2001年进入中意人寿, 2008年10月至今,担任中意财险董事长。当年中意人寿承接中石油的“200亿大单”就是在其任上。
对于中石油来说,从已有体系中物色合适人选或是保证自保公司尽快度过磨合期、顺利运营的不错选择。
除高管外,自保公司的筹建团队不少来自中石油财务部和全资子公司竞盛保险经纪公司。后者多年来一直帮助中石油进行保险安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石油未披露每年保费支出,但半年报显示,其2011年前6个月,包括保险费在内的金融服务支出总额为27.3亿元。
据了解,目前,中石油的部分业务在其与忠利保险合资的中意人寿和中意财险投保,但更多的财险业务则由人保、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承保。而中石油自保公司成立后,将主要承保集团内部风险,包括以前无法投保的高风险资产,故保险业务有望大幅增加。
“自保公司可以较低的成本对风险进行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管理,而且‘肥水不流外人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谢志刚认为。
但明德精算咨询顾问精算师蒋冠军认为,自保公司也有缺点,风险自留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必须通过专业的风险分散安排,但聘请专业风险管理团队参与运营的成本也会很高。
事实上,早在中意财险设立之初,业界即已将其视为中石油的自保公司,但几年发展下来,并未如市场预期。
一位市场人士称,或许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害了中意财险。“但其平台其实不错,对内可以视为自保公司,对外可承接其他财险业务,未来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可以仰仗外方股东的支持,如今市场眼中的‘潜力股’一夜之间变成了‘垃圾股’。”
三兄弟“同根不同命”
中意人寿、中意财险和正在筹备中的自保公司,同属中石油子公司的三兄弟却“同根不同命”。
12月15日,中意人寿与中石油下属企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社会保险中心签订团体短期人身险合同,保费规模约4550万元。12月19日,中意人寿喜获股东增资,注册资本金从27亿元变更为33亿元。2009年以来,中意人寿已先后两次获得增资,共计14亿元。
这不是中意人寿第一次展现股东优势。2005年,中意人寿将中石油集团39万离退休员工的200亿元趸缴养老险保费收入囊中,令业界哗然。凭借中石油的力挺,中意人寿保费收入由2004的3.33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199.72亿元,由此一跃而成合资保险公司第一名。
但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财产保险公司的中意财险开业4年来的业绩平平,仅设立了大庆和上海两个分公司。截至2011年10月,中意财险保费收入仅为2.01亿元,在外资财险中排名第10位。
和中意人寿相比,中意财险对来自中石油的保费收入更加倚重。为了与股东业务对接,中意财险专设了石油业务事业部。2011年1至5月,该公司承保了中石油及下属子公司企财险等业务共计保险业务收入9346万元,占同期保费的77%。
资料显示,中意财险2009年、2010年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31亿元和2.65亿元。其中,中石油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分别贡献1亿元和2.19亿元,占比分别高达76.34%和82.64%。
作为中国境内最大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和最大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供应商之一,中石油在财产险领域有着巨大的保险需求,远不止于投入中意财险的规模。
“这主要是由于中意财险的资本金有限,中石油的大型工程险项目往往需要和其他大型财险公司共保。”一位中意财险内部人士表示。而开业4年来,中意财险从未获得股东增资。截至2010年底,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高达872.13%。
随着自保公司的成立,中石油大部分保险业务将流向自保公司,而中意财险来自中石油的保费收入减少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意财险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中意财险设立最初,中、外方股东分别持有50%的股份,2009年4月,公司进行了股权变更,变更后中石油持有公司51%的股份,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持有公司49%的股份。
有市场人士表示,中石油一度希望再次扩大在中意财险的股权比例,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