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信贷总量占比、信贷增速的上升,并没有带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应降低,相反融资成本却在持续攀升。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直接与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苛刻有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年末银行正在上演高息揽储大战,50万元以上的一年期定存,利率回报高达7%以上,高出当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5%)一倍以上,且利率回报提前兑现。但是,银行由此增加的揽储成本,绝大多数最终却由小微企业买单。
事实上,年关资金短缺、银行高息揽储,仅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局部因素。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不管是年关、还是平时,亦不管货币政策收紧、还是宽松,小微企业遭受融资“剥削”的程度,均要比大中型企业严重。
小微企业遭受融资“剥削”,直接与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少、现金流不稳定以及银行短期谋利冲动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因素,却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银行业的过度垄断有关。
不可否认,近两年我国的信贷政策,一直在向小微企业倾斜。仅今年以来,即已三度出台支持小微企业信贷的政策:6月7日,银监会发文“银十条”;10月12日,国务院出台“财金九条”;10月24日,银监会再发有关“银十条”的《补充通知》。
同样不可否认,在对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的持续倾斜之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总量占比持续上升,信贷增速亦高于同期大中型企业。以2010年为例,针对小企业的新增贷款同比增加近5000亿元、增幅高达35%,分别高出同期大中型企业16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而在信贷收紧的今年,上半年小企业的信贷增速亦高达25.9%,更是远远高于同期大中型企业的信贷增速。
但是,信贷总量占比、信贷增速的上升,并没有带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应降低,相反融资成本却在持续攀升。
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直接与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苛刻有关。在现实操作中,小微企业往往受固定资产占比过少、现金流不稳定等硬条件的桎梏,必须“借力”担保方才能融到资金。以当下贷款余额近亿元、小微企业业务占半的担保业为例,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条件,一般都是在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再加3个点左右、且还要扣留贷款额度的20%作为保证金。以此加权核算,即使银行以8%左右的利率放贷,小微企业通过担保公司贷款,最终承担的利率成本均要在12%左右。
当然,对于严重缺乏融资话语权的小微企业,除了通过担保公司贷款,还可以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但是,与遭受担保公司“剥削”相比,小额贷款公司可谓更甚。虽然表面上银监会有“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的4倍”规定,可是在小额贷款公司所谓的档案费、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之下,小微企业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其最终融资成本一般均要在20%以上、部分甚至高达40%以上。
更为严重的是,在现行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之下,必然会产生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合谋“剥削”小微企业的趋利冲动。在许多地区,部分银行内部管理人员,同时隐身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背后股东,已不鲜见。这就造成部分符合银行直接放款的小微企业,却不得不遭受银行从时间、额度到各种手续的刁难,最终不得不以高出银行直接贷款利率的一倍、甚至数倍,通过担保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融资。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而言,银行在年关将至将高息揽储的成本转嫁给小微企业,仅仅是小微企业融资“剥削”的一个插曲。而欲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剥削”的难题,则必须尽快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少银行业的利差收入。此外,在开放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业务之外,必须真正赋予其主体地位,解除其资金限制、只贷不存以及过多税费等诸多限制。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