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和"娱乐圈"原 本都在"文艺"的同一屋檐下,进入市场化时代之后渐行渐远,但近来似乎又有些相互"跨界"的意思。"美术名家"和"娱乐明星"同登一台的情况并不鲜见。但日前著名雕塑家潘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不要把艺术界和娱乐界搞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否真的要泾渭分明?还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此话题,不妨请专家学者一谈看法。
雕塑大师
潘鹤:美术界不需要掌声
日前,著名雕塑家潘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娱乐界要的是票房,要有人鼓掌,但艺术不能靠这个。伟大作品很多都是没有人鼓掌的,伟大艺术家很多生前很苦,只爱一个人,投入所有感情,不投社会所好。现在很多人东抄西抄、沽名钓誉、弄虚作假,这些不是艺术家的范围。他并言,现在一些人看艺术作品仿佛"嫖客找妓女",因此对一些艺术创作的评价也很难拿看待"大家闺秀"的眼光来类比。他认为这种风潮"都是表面浮华","不然几千年能留下来的东西早就多得不得了了,但其实才能剩下几个人?"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
陈伟安:跨界也需要作品说话
陈伟安表示,当下艺术的"娱乐化"现象很普遍,而且分为两种:一是"艺术家"采用"娱乐圈"习惯的手法进行包装、策划、营造话题,甚至制造噱头等;二是"娱乐圈"中人进军"艺术圈","这又是好一番热闹!"
先说前者,一些艺术家身上体现出的"娱乐化"倾向,实则是事业、专业突破的需要,是运作手法和外在的表现,当然其中不乏专门冲着"眼球"去,急功近利,企图以"惊世骇俗"的手法、工具、材料博名博利的人物,"我理解潘老批评的应该是这类东西"。但真正的艺术家,不是靠这些东西维持关注,因此通常不会有太不靠谱的举动,所以也不用大惊小怪。而即使对于这样一些现象,大家也不妨多几分宽容,它们的存在有其原因。
娱乐圈中人跨到艺术界来,近年也渐成潮流。陈伟安说特别在北京等地,不少歌唱家、演员、主持人"一转身变成‘著名’画家,做起活动来动静还挺大"。这好还是不好?他认为也可以理解。一定程度上说,这些人也可以被视为"文人",有文雅的追求,有寄情"艺术"的需要,也很正常。此外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在离开前台,或者退居二线后,靠这种方式保持关注度,营造另外一种声望和财富通道,以及保持人脉的考虑。在这种娱乐式的喧嚣之后,其实还是作品说话,如果其中有悟性突出之人,自然会出来。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有自己的规律,"跨界"成不成功,作品能否保持长久的市场热度,外人似乎也不必操心太多。
中山大学教授
冯原:不要用二元对立思维来看今天的艺术生态
冯原说,认为艺术家不应当如娱乐界般去寻求"票房"和明星化,应该说是从"古典型价值观"出发所做出的判断,从年纪和辈分来看,很多老一辈艺术家都有这种习惯性的思路。但是,放在一个后现代的时代里,这种在二元对立思维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就很有问题了。"我认为今天这种态势比过去更好",冯原说,"如果将艺术看作一种生态,那么能够让其保持多样性、更多可能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环境,应当说就是健康的"。
基于此冯原认为,艺术家重"票房",走明星路线并非是件坏事,但也并非是件好事,他"抱以某种程度的乐观"。因为一个更开放的社会,是允许各种不同的探索性、选择性,"不允许选择才是最可怕的"。年轻一辈中会有人走明星路线,走市场化;但也一样有人会继续从事严肃的创作,会选择坚守的态度。特别在当下社会里,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策略和游戏,像一场复杂的赌局般,选择市场就既有可能选择获利,也有可能选择了亏损。基于市场的风险概率,人们其实根本没必要对此过度担忧,因为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会创造出一种"奖罚条件","若是人人都走机会主义路线了,都去浮躁地追逐市场利润了,这条路提供的回报就必将越来越少了,而那些坚守的少数派,他们的回报就会上升",所有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都将自有其适应性。
广州雕塑院院长
许鸿飞:艺术家当明星不是坏事,但不是想做就能做
没必要特别刻意地回避艺术家明星化、娱乐化的话题,"(作为)艺术家,真的有人接受你,把你当明星,也不是坏事。至少说明他认可你的东西,说明你有很大的特点。明星大家都想做,但不是想做就能做。有的艺术家一辈子都认为自己很厉害——出去很多人不认识,怎么能说厉害?"
"现在社会的透明度很高,与以往不同,老是愤世、不满,心态不对,怎么搞艺术?怎么体现艺术的价值观?艺术家应该有热情、爱生活,现在很多幸福、开放的东西,应当赞美、歌颂,宣扬向上的力量。当了明星之后,更有带头的作用。"许鸿飞说,"我们现在是太没有个性。你要让人家认识广州,首先要让人家知道广州有什么人,有什么样的氛围。你说你有个芭蕾舞团,没有用,要说芭蕾舞团里有哪些明星。艺术家可以塑造品牌,带动产业。"比如日本的村上隆,世界皆知,把整个日本的当代艺术都提振起来。而且不光是艺术界,哪里都一样,最近大火的NBA球员林书豪就是例子,"多一些这样的人不好么?生活又丰富,又热闹。"
至于如何成为"明星艺术家",许鸿飞认为最重要是创造性,"没有创造性,永远跟风、跟前辈,与时代不协调,没价值。‘价值’是人家给你的——但不是评委给的,评委给的是荣誉,有的艺术家一辈子就是一堆证书,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躺在上面做了很多没意义的事。"达利在还没有那么大名气的时候,敢举个"我是达利"的牌子上大街转悠。他疯狂,是因为他真有实力,也相信社会能接受他的东西,有这个底气,"现在有的人出去都要介绍说是几十年前做了某某东西的某某人,那怎么行呢?时间很快,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东西?一年前的东西就不要提了。每个展览都要有新的面貌。现在做什么,未来做什么,一步步要有个系统。我现在为什么要换材料呢?因为大家都在关注你下一步怎么走。很多人一辈子就几笔兰花、几笔梅花,这是技法,不是创造性。最近黄永玉用广州话给我写了几个字‘蛇不蜕皮就死紧’,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大家都想装,想包装,宋庄、小洲村那么多人,但能数得出的有几个?包装需要实力,一是作品实力,二是经济实力。"许鸿飞说,"很穷怎么搞艺术?中青年不出名,到死了没用了!很多人没有想法,说明他生活单调。现在那么多很时尚的会所,很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在那里,用艺术、用文化去征服他们,不是好事吗?为什么一定要蹲在村子里?"
许鸿飞说,艺术家也可以喜欢名牌,喜欢美食好酒,但一起吃东西、喝茶、喝酒,是为了积极地思考,为了想以后的东西,"有些人总说面包会有的,消极等待,要等到什么时候?你以为你是天才,人家也在努力,成功也不容易,要想想你用什么东西去打动他们。"
"不能总说艺术家炒作,不‘艰苦奋斗’,这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才会有的想法。"许鸿飞说,"为什么艺术家不能去利用社会的资源,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有名堂为什么要躲躲闪闪,不到社会上让人们都知道?多点这样的人,至少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不用让社会来救济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