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普瑞发布2011年业绩快报,利润同比下降约49%。媒体用得最多的评价是:神话破灭。
海普瑞曾经是个神话。2010年5月,以148元的高价登陆A股市场,其董事长李锂也成为国内新晋富豪。
现在,风暴眼中的李锂却很平静。他比照片上显得更瘦些,挂着工牌,穿着蓝色
薄棉衣出现在理财周报记者面前。李锂的办公室刚搬来这栋新办公楼不久,以前堆满了旧办公室的书都还没有整理过来。高大的书架有些空。去过他以前办公室的人说,那就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办公室,乱七八糟堆的全是书。
他很容易打开话匣子,也很容易就走入历史、科学甚至哲学的宏大命题里。海普瑞当然是他思考的重点,这些思考又总是与全球化、世界经济走势相关联。
泥潭深陷
“我们不擅长做市场。有些公司能够把销售额做到几百亿,我是真心佩服他们!”
也许再难有公司复制当年海普瑞发行时的风光。
148元的天价,所有媒体都在追寻李锂的踪迹,整个市场都聚焦在这家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上。海普瑞超募约58亿元。这个时候,李锂并没有现身,他似乎极力淡化暴富对他,对公司的影响。
招股书上“FDA唯一认证”为海普瑞披上高科技外衣,整个市场都为之疯狂。海普瑞一度涨至188.88元的高位。
海普瑞从事肝素钠原料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肝素粗品来源于猪小肠。海普瑞收购肝素粗品,然后加工提纯,制成原料药出售给国外医药公司。在这一条产业链中,海普瑞是中间环节,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公司最大的客户是赛诺菲·安万特以及APP公司。
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不到两个月,海普瑞就陷入破发。光环的背后是汹涌的质疑。
最强烈的莫过于对“FDA唯一认证”的质疑。当这套美国的质量体系像皇冠一样被加冕给海普瑞的时候,其股价也就与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有媒体发现国内其他企业也在冲击FDA认证,这道门槛似乎并不如海普瑞招股书上锁描述得那样高深莫测。
过于汹涌的非议像潮水一样打翻了海普瑞的股价。最后,证监会对海普瑞的两位保代发出警告,认为他们在对海普瑞FDA认证的尽职调查中不够勤勉。
2010年,海普瑞用一份靓丽的业绩回应了所有质疑,年利润达到12亿元。然而,危险却并不遥远。
2011年,半年报、三季报都显示出海普瑞的盈利能力在下降。直到年报的业绩快报出来,年利润下降约49%。业绩变脸是不争的事实。当年高股价背后高成长的预期终于落空。
截至发稿前,海普瑞的股价是26.36元,中间还经历过一次分红转增,公积金10转赠10股,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块。复权之后,比发行价下跌约六成。
资本市场上充满了悖论与投机。即使海普瑞是一家在踏踏实实做事的公司,即使产品质量全球领先,这都不能成为其被追捧的充分理由。尤其是业绩变脸,仿佛只能坐实外界的揣测。
欧美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是李锂无奈的理由。大起大落的背后他尤其需要个人空间。
李锂的办公室在新办公楼的顶层五楼。宽敞的办公室里放着高大的书柜和黑板。书柜并没有被填满,大部分还在旧办公室里没有来得及整理过来。曾经,他的那间就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和笔记。别人不能整理,因为一整理他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了。
李锂本人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对肝素钠的研究。他当时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大三时,他开始指导一些个体户做肝素粗品,然后销售给国外的公司。
几乎从大学时代到现在,李锂的主要精力就集中于肝素钠这个行业。
在对公司发展模式的思考中,李锂反复强调“专注”与“专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历来是企业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其间争论却始终莫衷一是。
显然,李锂并不愿意品尝多元化的诱惑。他当然也有资本为自己的专业化感到骄傲,2008年美国爆发“百特事件”,百特公司生产的标准肝素制剂在美国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而之后,海普瑞以“零缺陷”通过FDA的现场复查,也就是这一年,海普瑞在美国的销量大增。
质量是李锂自始至终强调的重点,也是海普瑞的利器。
尽管去年以来肝素钠原料药市场动荡,这依然是李锂要坚持的核心产品。他说今年美国可能还要提高产品标准,这是他乐观其成的事情。“海普瑞的工艺有优势。”这个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符合产品标准,而是“在质量体系之外有一点点独创的东西。”这个独创体现在:“蛋白质的结构一样但是分子量不一样。”
然而负责销售这些产品的人员并不多,“海普瑞的销售人员只有两三个,但是反过来说也就是全公司都在做销售。”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是销售的底气。
李锂不是不清楚自己以及海普瑞的短板,“我们不擅长做市场。”你不能指望海普瑞像智飞生物一样在全国建立起如同毛细血管般的销售网络。“有些公司能够把销售额做到几百亿,我是真心佩服他们!”李锂不由说道:“这要求很高的管理能力,海普瑞还是擅长做技术。”
海普瑞的想象力
“在做强的基础上,在有技术和储备的上下游希望能够协同整合,垂直发展。”
无疑,海普瑞在肝素钠原料药上技艺精湛。但是当FDA也向其他中国厂家敞开大门以后,这个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如果没有其他产品,海普瑞的想象力又在哪里?
高盛,这是潜伏在海普瑞的火山。转赠之后,高盛持有海普瑞9000万股。资本的进入就是为了退出获取回报,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谁来为这个巨大缺口接盘?
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国内肝素钠原料药的竞争对手正在奋起直追。2011年,千红制药和常山药业先后IPO,今年东诚生化、健友生化都已经报会。这四家企业的产能扩张以及千红制药也通过FDA认证无疑都是对海普瑞的挑战。
上市如同一条不归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业绩的风吹草动可能都是一场蝴蝶效应。业绩压力之下,李锂要带领海普瑞寻找越跑越快的方法。
李锂也在尝试。他在四川成立了一个制剂公司,又合作了一个研究多肽药物的公司。
“这就像育种,100万个种子撒下去,出来的也许只有两三个。但是这个布局却不能不做。”
李锂说,在种子的观察和孕育期,所有可能都愿意尝试,但是不押宝。“我们不会放弃科研本身,这背后都有独立的团队在跟进。”他说,有些东西非常前沿,现在不做前沿的东西将来可能跟不上。但是目前这些东西能够落实到商业计划的可能只有两三个。
他遇到过一个很好的美国团队。但是FDA尚没有打开这个团队正在研究的项目,“这在美国有很大风险。”李锂带着公司的团队考察了很久,最终决定放弃,因为“现在技术进步太快了,也许两三年这个成果出来以后,而新的技术也出来了。”他需要一个恰好的时点,
“就像开车一样,要绿灯刚亮的时候你刚好过去,中间不用减速。”
海普瑞无疑需要扩张,需要新的动力和出路。李锂提出了“协同整合,垂直发展”。沿着产业链扩张肯定是最顺理成章的决定。但是上游是养殖,下游又要顾及到现有的客户。一旦往下游扩张,现有客户势必对海普瑞的原料药供应形成压力。
可是李锂不愿意放弃原料药这个市场,这是公司的核心。“首先要把自己的优势做强,把原料药市场根据不同的用途做强。在做强的基础上,在有技术和储备的上下游希望能够协同整合,垂直发展。”
这个关系何其微妙。
募投项目扩张是李锂的第一步,“一定要把量做大,量大了才有话语权。”
可是一旦海普瑞走向下游。它的客户是否能够坐视不理,是否不会在原料药采购上形成压力?李锂说由于欧美经济疲软,下游客户自身也在面临压力,如果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制剂产品,他们也许会跟国内供应商合作生产,“机会与压力并存。”
他的目标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树立一个企业的机会是不太多的,尤其是全球一体化的半径下。原来企业可以局域生存,现在这样就不能做大。要么你一体化,把别的对手都击溃,要么人家把你击溃。”
他说海普瑞现在是一艘潜艇,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亮出武器。他十多年前就开始的准备终会开花结果,引领企业走向全球化。
三至五年的方向与路径对李锂来说都是清晰的,“首先,募投扩产要完成,募投扩产涉及到很多规格的不同品种。在这个基本平台之上,才考虑往产业链上下游走。往下游走的时候,我们不会形成支撑,避免与供应商过度竞争。最终我们要考虑一个具体产品,首先看质量如何,其次看消费者接受不接受。”
海普瑞的账户上还有30多亿超募资金,也许这就是李锂全球化的现实支撑。
对话李锂:
海普瑞是猎豹,吃一顿顶十天
采访过程中,李锂抽了两支烟。现在他一天只抽四支或者五支烟,睡觉前一定要抽一支。他的谈话中不断流露出一种人文精神来关照当下的商业环境,生物学、医药学、历史、国内外经济环境都能轻松进入他的言谈之中。
理财周报:2011年的危机是不是来得太快了?
李锂:可以这样说,有这个原因。2012年我们也会有压力,但是情况稍好一点。
理财周报:公司的下一步探索到什么地步了?
李锂:我们其实在整个产业链都很有实力。因为我们对肝素的结构非常了解,我们有能力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其次由于结构完整就更适合用来做衍生物。我们在衍生物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理财周报:在坚持现有产品的平台上,往下游的探索是不是非常谨慎?
李锂:在种子的孕育期,我们不会放弃任何希望,也就是说我们不会放弃科研。但是种子萌芽之后,是自己做还是与人合作,这个我们还要考虑。我们正在研发的有一些东西非常前沿,保持前沿是为了不掉队。但是这些前沿的东西如果说要实现商业化,可能只有少数的两、三个。
做企业这么久,我有一个感知。当一个企业非常小的时候,不怕摔跤。而现在的海普瑞正处于少年时候,速度比较快,不能摔大跤。他要做的就是在保证方向不错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到未来,公司在四楼、五楼的时候,摔一跤就会死。
理财周报: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开放是现在海普瑞的一个特点?
李锂:我少年时候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里面写道柏林大学。学校里共有80多个专业,其中60多个与兽医相关,40多个与马相关。因为学校校长是希特勒的把兄弟,是研究马的军医。我竭力在海普瑞内部避免这种氛围,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做猪小肠就认为我们不能做其他的东西。
我们能够把猪小肠里千分之一的东西做到今天这个地步,那么在这一步的平台上,我们在上下游,横向有哪些经验可以吸取?然后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说,我们相似地作为制药领域或者生物、天然来源的制药领域,我们有哪些东西可以借鉴?我们能够给别人提供什么?最终给市场带来什么?我现在20%的精力都在研究这些问题。
理财周报:在现在的一个平台上,要寻找小的机会或者小的突破比较容易,但是找到一个战略性的,符合全球化的市场比较难?
李锂: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一个企业首先要战胜通胀。你生产的产品短时间内不能供过于求,这要么是依靠技术壁垒要么是资源壁垒。这个是我非常小心的问题。二是要跟上GDP的发展,不掉队。其三要是能够超过GDP的发展,同时又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很快会被做滥的产品我们不会去做,因为市场不是我们的优势。这就像在草原上,狮子有狮子的活法,狼群有狼群的活法,山羊也有山羊的活法。我们的独特的活法就像一只猎豹,可能经常面临饥饿的威胁,但是吃一顿能顶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