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美丽
1023万的小微企业,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但这一庞大群体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拯救小微企业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拿什么拯救?在破解融资难迟迟不见大
突破的情况下,更为直接有效的减税免税被推到最前面。但在代表委员们几乎齐齐呼吁给中小企业减税、对微型企业全免税的时候,也有一些企业代表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小微企业减税甚至免税,究竟是“画饼”还是“蛋糕”?要扶持?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工商联主席、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民看来,月营业收入两万元以下免税的限额有点低,他建议每月净所得三万元以下的都应该免税。
“三万元也就是一两个人的工资,而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战场,要鼓励降低小微企业的进入门槛、创业门槛。放水养鱼嘛,做大了自然会对国家有更多的税收贡献,大企业也都是从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而且如果免税了,国家也能降低征税成本,国家的征税成本也是很高的。”张思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思民表示,由于这些小微企业的创业门槛都比较高,在创业初期时是很难盈利的,甚至是亏损的。“你要不降低税负门槛、进入门槛的话,企业就办不下去。我们国家的企业寿命为什么这么短呢?和我们国家的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和税收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小微企业长大了腾飞了发达了,对国家的贡献不是更大吗?所以当企业在小微状态的时候给它一些呵护是非常必要的。 ”
本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全国政协委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联名提了一个提案,就是对微型企业实行免税。两人提案中称,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微型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受经济波动、宏观调控影响大,但同时微型企业与民生紧密相关,尤其需要给予政策扶持,而在所有可能的政策中,免税作用最大。两人在提案中建议,尽快研究出台政策,对于3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实行全额免税,并长期实行。
“小微企业全免有一个界限的问题,现在是月营业收入两万元以下就可以全免了。以后是不是可以适当再抬高,可以探讨。但说对小微企业全免税不合适。如果在界限上没有认定就没有操作性,你怎么去认定你是小微企业,还是需要一个数量的界限。”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贾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在小组会上透露,财政部、税务总局正在商讨,对小微企业减免税方面近期会有些突破。
要竞争?
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传达出,今年国家减税的重点将转移到小微企业上。然而就在几乎所有人都为此欢呼雀跃时,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代表却认为,国家不应该给企业减税。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集团总裁董明珠表示,企业有纳税的义务,扶持中小企业,减免税是不必要的,国家财政也要靠企业缴税来实现收入。如德国,70%的税收都来自中小企业。而且给中小企业减免税不能永久解决问题。董明珠认为,减税还是应该在个人消费领域,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尽量提高,让消费者少缴税,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消费欲望,拉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再履行缴税的义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成都迈普产业集团董事长花欣更是直言,并非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要给予扶持,对那些低端制造、产业过剩的企业就应果断调整。“但任何企业的关停倒闭都损失巨大且关乎就业稳定,政府应当关心这个过程,多想一些办法让其有序退出,比如设置保护期。同时应着眼产业集中的发展趋势,出台鼓励重组收购兼并的政策。 ”
但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析经济问题不能完全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还要看社会层面。 “微型企业从经济学的角度,确实没什么产能,但现在考虑更多的应该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的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讲,微型企业首先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发展一下又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政府的负担。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企业发展了,有的小企业就淘汰了。应该给所有想创业的人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