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凸显两大风险 富人游戏还能玩多久?
2012年07月23日13:49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曾颂 实习生李西
羊城晚报记者 曾颂 实习生 李西
两大风险:一是房地产信托以“借新还旧”拖延风险,二是地方债相关信托大幅增长
“刚性兑付”让信托关系变了味,本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信托变异成“高息存款”,“政府兜底”或对纳税人“劫贫济富”
你也许感慨“中国没有投资的土壤”,但你可知道在过去几年,有个高收益的投资领域在超常规发展。它掌管的资金已超过五万亿,完胜券商、逼近保险,有望成为仅次于银行的“金融老二”;但高门槛决定了它是“富人游戏”。
同时,银行体系挤出的两大关键风险正向信托“会师”。普益财富最新发布的上半年信托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房地产信托以“借新还旧”拖延风险,地方债相关信托大幅增长。看似“无风险”的财富游戏,正埋下风暴的种子。
你相信吗?假如风暴触发,你的税款可能会为富人填窟窿。财经调查,羊城晚报为你起底这个“不公平的游戏”。
“高风险、高收益”变异信托成富人“高息存款”
信托是“闷声大发财”的典型。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行业盈利达77.18 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63.55%, 人均创利62 万元; 信托资产从2010 年的23745.4 万亿暴增至53016.07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49.4%。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上周发布报告称,中国信托业可能超越保险,成为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
超速成长皆因产品热销。信托产品年化收益率多在8%以上,12%也是家常便饭,最关键的是它几乎没有风险业内流行“刚性兑付”,假如投资出现损失,信托公司要么找资金接手,要么自掏腰包补窟窿;实在不行,各方将呼唤政府出面兜底。
这使投资者收益丰厚, 从业人员盆满钵满。2011 年不少信托公司人均年薪达到50 万元, 高管收入更让银行行长们汗颜。
原因是该行业“蛋糕大、人员少”,去年人均利润接近300 万元,在金融业亦属少见。
本应是“高门槛、高风险、高收益”的信托,正变味为富人专享的“高息存款”。
相关法规规定,单个信托计划的投资门槛最低为100 万元,现实中不少产品的门槛为300 万元甚至更高。
项目融资还B 项目地产风险“滚雪球”
过去两年,由于银行贷款收紧,地产商纷纷转向更灵活的信托融资。
根据普益财富发布的上半年信托业研究报告,去年信托公司给开发商的融资年利息在20%以上,而给予信托投资者的收益率平均在14%以下,当中的差价即是公司利润。
“由于融资费用较高,部分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的动力较强。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已经转化为‘得人之利,代人融资’,逐渐沦为融资平台。”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说。
截至去年末, 房地产信托余额为6882 亿元;今年3 月为首个还款高峰,但并未出现“开发商没钱还”的现象原因是风险正在“滚雪球” 。
“我们发现有些开发商旗下有多个项目,用A 项目融资来还B 项目的信托贷款; 有些利用关联企业融资,再投向房地产;还有些信托公司把房地产信托包装为房地产基金产品。”范杰说,不少公司有隐瞒投资用途、为旧项目接盘的行为。
问题是,若楼市长期萎靡,风险终究要爆发。
基础设施信托猛增 地方债项目异军突起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36 家信托公司发行了214 款“基础设施” 领域集合信托产品, 合计募集资金503.96 亿元,同比大涨。研究员范杰认为,为保持GDP 的增长,各地上马了很多基础设施项目,但土地财政吃紧、银行贷款难拿,地方政府纷纷转向信托要融资。
对投资者而言, 这类信托有地方政府作显性或隐性的担保,也乐意往里面砸钱。
“目前,监管当局和政府不允许地方性平台债出问题,但‘云南公路投资重组’和‘上海城投拖债’等事件揭示出这些项目也有风险。”范杰对羊城晚报记者说。
他认为假如风险爆发,信托公司就算“兜不住”也不会破产。“地方政府将出面,很可能会滥用纳税人的钱”。
追问:谁给了富人“免风险”的特权?
炒股票、买基金,亏了多少自己兜着, 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手握重金的信托投资者不认同,一定要“刚性兑付”? 是谁给了他们只要高收益、不要高风险的特权?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发现,相关法规和监管形成了一个“监管怪圈”。
“所谓刚性兑付,我们内部叫‘隐性担保制度’。”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信托法专家冯加庆表示,许多信托公司对此并不认同。2007 年,银监会颁布《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当中就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 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
同一个“办法”还规定了信托业的门槛: 单向投资最低在100 万元以上,投资参与者不超过50 人。用意很明显:信托是最灵活的投资方式,风险也很高,只限有承受力的“合格投资者”参与。
《信托法》也规定,受托人在“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时,才应“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
然而现实的监管思路, 却与法律法规发生背离。
知情人士透露,2004 年“德隆系”信托公司出事, 引发多家信托公司兑付问题。彼时监管层要求严管风险,“谁不能兑付就停谁的业务”。这个监管理念一直沿用至今,2011 年房地产信托兑付潮袭来,监管部门再次强调兑付责任,必要时“由股东兜底”。
在金融维稳的思路下,全行业都接受了刚性兑付,以致没有这个条款的产品就卖不出去。这确实让信托公司更注重风险管理,但行业离“信托”的本质越来越远。
“投资者要接受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观念,不能让信托变成高息存款。”冯加庆说。
怪相:扭曲的资产负债表
信托公司管理的5 万多亿资产,该怎么算账?
如果双方是“信托关系”,这笔资产不能计入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需跟信托公司固有的资产、负债分开。如果你翻阅信托公司的财报,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财务杠杆:今年一季度,行业固有资产仅为净资产的1.1 倍。
实际上,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信托关系已变味为“债务关系”。申银万国分析师董梁在研报中就这么算:拿信托资产与行业净资产相比,发现去年行业财务杠杆高达30 倍,为金融业最高。
同期银行业杠杆为15 倍, 保险业为10倍,证券业仅有2.5 倍。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认为, 刚性兑付架空了信托责任, “类贷款” 思维无处不在: 信托公司把信托融资看成发债, 把投资者的投资看成是信托公司的负债。
案例:纳税人来补“窟窿”?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6 月29日, 江西赛维LDK 光伏公司向华融信托借入的一笔5 亿元信托贷款无法兑付,由江西省财政“赛维LDK 稳定发展基金”先行偿还。赛维将向华融再作5亿元的信托计划, 采取固定利率10.55%,发行成功后将资金归还给江西省财政。
华融信托则提出, 地方政府须把贷款还款计划列入财政预算, 才愿意发行新的信托计划这等于用纳税人的钱为信托投资者作担保, 因而备受质疑。
“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维稳,或者支持当地企业的考虑。但这种做法不宜过多使用。一个人做错了,全民来买单,没有法律依据,” 律师冯加庆说,“信托业5 万多亿资产, 要是都指望政府买单,岂不要破产? ”
知情人士指出,赛维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已高度捆绑, 一旦企业无法兑付,将动用公共财政来还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